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茅台院士”够不够格,到底该谁说了算?

原标题:“茅台院士”够不够格,到底该谁说了算?

“茅台院士”够不够格,到底该谁说了算?

研究茅台也能当院士?近日,关于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总工程师的王莉入选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的消息一出,即引发各方关注,网友纷纷质疑:“研究白酒凭什么能入选院士?”“院士难道不应该是服务国家重点战略吗?”“这位工程师怎么比得过基础学科坐冷板凳的科学家?”

坦率地说,酒类酿造里的学问并不少,如何获得更好的酒类口味,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现代酿酒工艺的改造和提升,常常需要大量科技发明创新的支持。应该强调的一点是,一个人或一项科学技术如何在科学共同体内被评定,自有其标准,公众不应过多干预。有时候,很多公众看似“无用”的科学与创造,常常关于一个学科和领域的重要问题。一些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可能在一时一地于社会价值不大,但说不定未来会成为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如果王莉在与酿酒有关的微生物等领域着实有贡献,公众不应因为她供职于茅台集团而产生偏见。

不过,院士的荣誉太大,关切的资源太多,早已不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荣誉。今天的科学界,早就不能关起门来搞研究。任何重要的科学研究都不可避免的占用大量社会资源,而院士的荣誉常常是这些重大项目和工程敲门砖。

对公众来说,这种涉及公共资源的时间理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作为贵州省最重要的国有企业之一,茅台集团和贵州科协之间是不是有某种不为人知的“默契”?在议论猜疑滔滔的情况下,相关方面仅仅回应一句“符合流程规范”,并称“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蹭热度”,多少显得诚意不足。

诚然,科学评价并不能立足于民意,院士评选也自有其流程规范。但是,院士评选争议这种引发社会剧烈讨论的公共事件,已经不只是学术界自己的事。大家关注院士推选,是出于对院士崇高地位的尊敬,也是希望通过院士推选对全社会的风气与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基于此,科学共同体须有一个明确认识:事件中有关学术评价的部分,应由科学界达成共识,用专业来发声;而那些带有“公共性”的部分,则应面向公众保有足够的坦诚。

面对公众质疑,科学界完全可以拿出处理科学问题时的耐心和细心,条分缕析地解决问题。如果被质疑者有足够的学术发表和科技发明,不妨大大方方公之于众,消弭公众误解,还给相关人员一个的公允的科学地位。推而广之,院士遴选这样的严肃事件,既然公众关心,也的确涉及相当重要的公共资源,理应更好地回应公众合理关切、直面舆论纷争,并用公开、透明、可信服的流程,捍卫神圣荣誉的公信力。

“茅台院士”争议总会有个结果,这个结果应当是慎重的、认真的,是充分考量了各方合理诉求、捍卫了专业价值与公共利益的,而不是迫于舆论或哪一方面压力的产物。更值得期待的是,这场风波,能促成科学共同体同公众之间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沟通带来理解,理解促进发展。公众和科学界进一步的交流,也将加深彼此之间的信任,这既有利于科学家获取公共资源,促进更多的科学投入;也有利于公众培养更加深厚的科学素养,为全社会科学发展养育土壤。

现代社会,任何专业共同体都无法脱离社会环境,都需要学习如何与公众和谐相处。踏踏实实做事,拿出成绩和贡献,摆出事实和道理,而不是以专业压人,才是专业群体解题“如何面对公众舆论”的题中之意。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充分意识到了尊重科学的重要性,科学家、医生这些专业群体在公共事务的决策中也到了更大的话语权。钟南山、张文宏等专业人士的声音一再发挥“定海神针”作用,已经充分说明,只要拿的出过硬的成果、为人民群众做出过重要贡献,加上坦率、说人话的朴素沟通技能,群众哪怕难以理解复杂的知识,总会愿意相信专业人士的意见。

说起茅台,大家时常笑称其是“酱香型科技”,这是对国酒品牌的调侃,但也有对中国企业技术能力的忧心?这里面可能有误解和偏见的成分,但针对误解和偏见,更好的态度是直面它们、改变它们,而不是熟视无睹绕道走。公众对中国科学界成就常常聚焦在航天等“看得见”的“大”领域,对日常生活、日用工业品里的科学与科技往往不甚了了,不知道后者同样关乎国计民生、同样可以很有含金量。

从这个角度说,“茅台院士”风波也可以成为一次机遇——如果成果真的过硬,科学界不妨花点力气,让人们了解到大家日用行常之中,到底有多少了不起的科学成果。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图片编辑:苏唯

相关阅读:
残酷真相!得州一场暴雪,加州一把山火,全美一场疫情… 香港一男子拒绝扫描“安心出行”二维码,袭击麦当劳职员后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