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京报:汽车零部件外包装阳性,需警惕“货物传人”

原标题:汽车零部件外包装阳性,需警惕“货物传人”

■社论

货物外包装检测结果呈阳性,说明病毒传播有了新动向,但具体应对方式,和此前对冷链食品风险的防范应无本质差别。

元旦假期,病毒并没有“休假”。1月2日,全国多地先后通报涉疫汽车零部件排查检测情况,先后有山东烟台、山东临沂、山西晋城、河北沧州、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通报检测出相关核酸阳性样本。

汽车零部件外包装在多地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这在国内应该还算首次。尽管病毒检测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具有传染性,但仍引发了坊间和学界对这一现象的更多关注。而就在上个月,结合不少进口冷链食品或外包装表面检出核酸阳性的现象,钟南山院士提出“环境传人”的概念。一定程度上,汽车零部件外包装“中招”,为“环境传人”再添新的现实佐证。

对此病毒传播新动向,首先不必过于恐慌。此前就有相关专家明确指出,“环境传人”并不是新冠病毒新的传播途径,本质上就是物传人。因为只要感染者污染了周边的环境、物品,健康人接触后就可能被传染。也就是说,其具体应对方式,和此前对冷链食品风险的防范应该无本质差别。

但是,从此前冷链食品屡屡被检测出核酸阳性,到当前寒冬下的汽车零部件外包装“传毒”,其背后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低温。这也印证了上个月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的一个判断:由于新冠病毒比较喜欢低温环境,越是温度低的情况,存活的时间越长。

进入冬季以后,无论是空运、陆运、海运,所有的国际运输环境都类似于冷链系统,为病毒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通俗说就是,随着冬季普遍低温,所有被污染的物品都可能像冷链食品那样有传播病毒的可能性。这无疑也再次提醒我们,冬季防控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对于病毒物传人,吴尊友指出,通常需三个条件:物品污染比较严重、病毒在物体的表面存活时间比较长、接触污染的物品没有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此来看,这次汽车零部件外包装核酸检测阳性,即便不一定具有传染性,也的确带来了新的防控警示。

那就是在冬季的低温气候下,除了一如继往重视对“人传人”的防范,落实好少聚集等常态化防控措施,对于“环境传人”,也即“物传人”应有更多重视,且不仅限于冷链食品及其相关场所。如一些涉及长途运输、经手环节较多的行业,都应该对环境进行定期检测,而不管是销售还是生产,相关从业人员或也有必要做好防护,让口罩、手套成为标配。

目前已有地方防控部门提醒,在接收来自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等疫情重点地区的包裹和货物时,应使用75%酒精对包装擦拭消毒后再行打开,切实保护好自身健康安全。此外,疫苗接种或也可考虑对相关从业者优先安排。

不过,病毒传播形式可能会随时出现新情况,但是,只要常态化防控体系不掉链子,就完全可以把新情况带来的影响遏制在可控可防的范畴。像这次的汽车销售企业员工被确诊后,其经销产品流向的地方接到通知后,均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排查、封存、检测、摸排等工作都高效、有序地展开,避免了更大的传播风险,其实就是常态化防控机制在发挥作用。

而这一点也提醒各地防控部门以及个人,越是在疫情防控形势升级的情况下,越需要扎牢常态化防控屏障,麻痹懈怠和恐慌式自乱阵脚,都应该杜绝。

相关阅读:
塞尔维亚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966例 累计确诊343870例 北京:混投、无序堆放 垃圾分类问题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