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为天才少年”郑浩晖,本科毕业入选!
来源:福州大学
2020年8月4日,一条题为“华为最高档天才少年年薪201万”的微博热搜引发了大量网友关注和讨论,大家在表示祝贺的同时也惊叹于“天才”的价值。华为总裁任正非曾在《20分钟》的讲话中公开表明,华为将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搜寻“天才少年”,“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将钻活华为的组织,激活华为的队伍。”
郑浩晖
福州大学2019届本科毕业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
郑浩晖作为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19届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今年的4月份入选了“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本科毕业即被名企“相中”,低调的他没有让太多人知道。在入职华为半年多后,我们才了解到他入选的喜讯。而这并不是他以“天才”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
“我不是天才”
算法是计算机背后的支撑和基础,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更是离不开算法。它以巧妙严谨的构思,用简单的数学逻辑将不规则的“沙石”堆成规整的”金字塔”。在2018年的第42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这个全球最具含金量的大学生算法竞赛中,福州大学ACM代表队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复旦大学等国际名校并列第14名,刷新了福州大学赛队参赛的历史最好成绩,而郑浩晖正是参赛成员之一。这样一个能在全球顶级竞赛中和世界各地一流选手对战的、大家眼中的“天才”,在谈起“天才”一词时,却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我不是天才,我也不相信天才”,在郑浩晖看来,没有所谓的“天才”。恰当的方法和执着的努力是可以缔造成功的,不要因为所谓的“天赋不足”而放弃了渴望和追逐。
因着对算法的浓厚兴趣,在本科学习期间,郑浩晖从上百名渴望学习算法的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被称为“金牌战队”的福大ACM集训队的一员。他相信“成功=努力+方法论”,于是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摸索方法,夯实基础。“金牌战队”的背后,是跨越寒暑假的高强度训练。在一次次与算法逻辑的较量中,郑浩晖和战队从ACM的实验室走向了赛场,从省赛冠军到全国邀请赛金牌,到亚洲区域赛金牌,再到亚洲总决赛金牌……一路披荆斩棘的他们,最终站在了世界总决赛的舞台上。
(图中右一为郑浩晖)
正是凭借着ACM竞赛全球第14名的过硬履历,和在ACM竞赛中锻炼出的优秀综合素质,郑浩晖通过了华为严格的7轮面试筛选,“不是天才”的郑浩晖成为了2020年的“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的一员。
“ACM是我一辈子的念想”
谈到郑浩晖,担任ACM团队教练之一的傅仰耿老师感叹道:“ACM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过程,保持学习热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浩晖总是能将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训练学习中。”
在大一刚成为ACM预备队成员时,郑浩晖的综合能力并不算突出,作为大一新生的他,也没有太多参加大型比赛的机会。因为探索算法世界的愿望和提升自我的渴望,郑浩晖经常约上大一的预备队成员,克服时差参加国外的线上训练赛,“有一年我们甚至在比赛中度过了跨年夜。”
优秀的团队不仅能在竞赛中团体协作、攻城拔寨,更能成就个人。在训练之余,队员们的话题也常常围绕着训练和比赛展开。郑浩晖说,他很喜欢这样讨论的过程,可以让他的思考方式更加多样化。当一个算法被提出,很快就会有人提出更为省时准确的改进方案,不断的思维碰撞带来更多不断迭代优化的方案。乐此不疲的讨论和交流营造了团队积极融洽的氛围,让每个队员更有归属感。
(图中右二为郑浩晖)
除了认真打好比赛,郑浩晖也热衷于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他始终关注着新队员们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在大三忙于备赛的同时,他还致力于搭建一个训练过程信息化的系统,以了解大家的训练情况。傅老师告诉记者,“浩晖在毕业后,还常常关心系统的进度,这让我很是感动。”而谈起ACM集训队的生活,郑浩晖总是抑制不住那份怀念。“ACM是我一辈子的念想,它带给我远远不止这份履历这么简单。”
用训练打磨团队,用比赛提升能力,郑浩晖从预备队员变为了主力队员,他和团队的赛场也从线上转移到了全球的总决赛。创历史最佳纪录的全球第14名,就是这些少年用激情和热血为青春献上的最好答卷。
不断的自我拷问与探索
选择加入华为,成为“华为云”的算法架构师后,郑浩晖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人生新阶段的生活。
刚走出大学校园一年多的他并没有给自己定下一个宏伟的目标,而是致力于打好基础。“如今生活和过去没有什么不同。住的地方离办公室只有两三公里的路程,就和过去从宿舍楼到实验室一样。”在福大读书时,他就喜欢跑实验室,现在他也常常晚上来到办公室,享受自我提升的时间。“我现在仍然处在学习的阶段,华为给了我一个更大的平台去沉淀自己,发酵一些东西。”郑浩晖相信,打好了基础,未来就有信心在任何一个方向取得成绩。
“人生是一个不断自我拷问和探求的过程,我不想给大家指一条所谓的‘成功之路’,因为每个人的路都是不同的。”在研究学习代码之外,偶尔在灯光下喝喝茶,听听播客故事,或是弹一弹钢琴,这就是郑浩晖现在的生活状态。大学才开始摸索钢琴的他,现在能熟练地弹奏一些曲子。没有刻意培训也不想考级,“要是不管走到哪里身边都有台钢琴该多好。”
从ACM的实验室到华为的办公室,从大学校园走向了大都市更广阔的平台,环境在变,不变是他对计算机领域的态度和热情。当初因为热爱而选择了这个专业,现在也因为这份热爱继续前行。在北京斑斓的夜色中,永远有孜孜不倦学习工作的人点亮深夜的灯火。其中有一盏灯,也在照亮郑浩晖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