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津城”+“滨城”:关于天津新版“双城记”,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新华社天津12月4日电(记者李鲲)“滨城”一词最近在网上“火了”,它指的是天津滨海新区。几天前“滨城”一词正式出现在《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滨城”的发展、“滨城”与“津城”(天津中心城区)共同构成的天津新版“双城记”,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
“滨海新区会改名吗?”“为什么打造双城发展格局?”“天津新版‘双城记’未来‘长啥样’?”……带着各界对天津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在近日召开的中共天津市委首场新闻发布会后,专访了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师武军,详细了解天津新版“双城记”的那些事儿。
“不改名”“不割裂”:天津新版“双城记”顺应自然尊重历史
“天津提出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是城市发展的概念,不是行政的概念,因此滨海新区行政区划不会改变,也不会改名。”师武军说,从城市发展规律上看,“多中心”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趋势,国内外很多大城市都是这样,按照城市标准规划建设滨海新区,是为了城市更加科学地发展,双城发展格局并不是要人为地把城市割裂开来。
2006年5月,《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出台,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但长期以来,当地一直以发展产业为主,在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短板,大量人口不得不每天往返于滨海新区和天津中心城区之间。记者采访了解到,此次,通过打造双城发展格局,天津希望将“滨城”作为“城”的短板补齐,提升竞争力。
“天津市的自然地理格局和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也决定了我们需要构建双城发展格局。”师武军说,“津城”依漕运而形成,“滨城”依海运发展,所以从1986年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开始,天津在历版城市总体规划里一直延续“一根扁担挑两头”的发展格局。
“落实要求”“有益自身”:天津新版“双城记”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将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是中央明确提出的要求。”师武军说,天津提出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是优化天津市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师武军表示,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些功能区,如果不加强双城发展格局建设,势必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城市沿着海河连绵发展,最终“津城”“滨城”连在一起。打造双城发展格局,就是要避免城市发展“摊大饼”的弊病。
在他看来,双城发展格局一方面有助于天津实现中央赋予的“一基地三区”战略定位,更好地融入和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把“津城”“滨城”双城之间736平方公里的“生态屏障”,与整个京津冀的生态涵养区连起来,形成区域生态廊道。
“各有城市特色”“20分钟交通”:天津新版“双城记”未来“长这样”
“未来,‘津城’将重点发展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打造成现代化城区;‘滨城’将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双城功能互补。”师武军说。
此外,在城市风貌特色营造上,师武军表示,“津城”将重点突出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历史文化底蕴特色;“滨城”将重点凸显临海特色,把海洋文化和近代工业文化体现出来。
“为加强双城联系,在现有的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的基础上,我们将新建一系列快速交通网络,包括轨道交通Z1线、Z2线,还有正在建设的京滨城际等,我们希望双城之间的交通时间能够控制在20分钟以内。”师武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