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仅仅几户居民投诉,小区快递柜装了半年遭拆除,无解了吗?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很多小区“新基建”缺口很大。在上观新闻微信公众号上的一份“小区急需哪些新基建”的投票中,超过20%的网友把票投给了充电桩,19%的网友投给智能垃圾房。此外,网友对社区健身房、智能门禁等,也有不小需求。
智能快递柜、24小时智能垃圾房、机动车非机动车充电桩等设施为生活提供便利,是小区的刚需。但只要涉及到选址,很多小区又都面临难题——对于快递柜等全体业主都有需求的基础建设,“紧邻”选址的住户往往不乐意;对于诸如充电桩等仅有一部分业主需要的配套设施,“用不到”的业主觉得没必要同意;对于诸如“人脸识别”这样的技术应用,则存在便捷度和安全性的博弈:一些业主觉得安全感是有了,但自己每次出入的数据都被记录,心理上很不习惯。
笔者采访过一个小区,多数业主要求安装的小区快递柜,不到半年就因个别业主的投诉不得不拆除。从程序上说,快递柜是物业代收模式下发生多次快递遗失后由不少业主提出的,小区业委会商讨确定位置后,也在小区张贴了公告,持续两周无反对意见后才开始安装。但安装一结束就开始被紧邻快递柜的某户业主频繁投诉,提及的原因包括影响景观、雨滴声音、安全隐患(担心有人通过快递柜爬到他们家阳台之类)。即便业委会提出了一些对策,居委会反复做工作,最后终因这户业主的“长期坚持”而拆除。
这个案例非常直观地反映了“新基建”升级可能面临的阻力。时至今日,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早已成为上海市民的自觉行为,但对于早出晚归的上班族而言,24小时的智能垃圾房是很受欢迎的配套设施。但就我了解,从需求到实施,很多小区就在“确定选址”阶段止步不前——全体业主一般都希望增加这个设备,但没有哪一栋楼的业主愿意接受垃圾房临近自己楼栋的事实。这就很容易造成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旦选址确定后让全体业主表决,在程序上完全可以做到“大多数人同意”,但与此同时,“少数人不同意”又非常决绝,以至于事情很难真正推进。
与快递柜、垃圾房这种“普遍需求”的设施不同,像非机动车充电、社区健身房仅是一部分人的需求。这样的需求,于“多数人”而言“事不关己”,又完全可能因为他们的表决让少数人的需求永远无法实现。
这是“新基建”必须直面的现实,也是基层治理的复杂之处。可以说,小区内任何一项事务要推进,既要绝大多数业主的认同,也离不开利益受影响的个体的服从,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未必行得通。如果每个人仅从利己的角度出发,那最后往往是“什么也推动不了”。
落实基础设施升级,绝不仅仅是个技术活,而可能随时面临着“少数人”和“多数人”的需求较量。这是一个复杂的治理议题。对于基层管理者而言,要打破僵局,做通工作,需要切实找到不同的“堵点”,针对具体事项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让各家各户在“对话”中实现相对平等的利益诉求,求解符合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实践共建、共治、共享。
以非机动车充电桩为例,虽然使用者为特定人群,但确定统一的位置后,可以减少楼道充电、拉飞线充电等违规行为带来的安全隐患,对整个小区有利。而在老公房小区加装电梯事项中,则要考虑不同楼层在加装后的实际收益,从物权的角度、财富增值再分配的角度去平衡不同楼层人群的得失。
当然,考虑到通过小区业主投票表决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于新建小区而言,如果能在设计、开发阶段就预留一定的公共空间用于住户的“未来需求”,就能更好地为小区“新基建”做好规划、建设、落地、管理等事宜,从源头上避免意见不统一引发的争论。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