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局]《雷霆战将》为啥雷倒一片?
八路军战士住别墅、打发胶?战地女医护穿裙子、化浓妆?战场上冲锋陷阵“人手一挺轻机枪”,战场下谈情说爱“骑高头大马抛媚眼”?
毫不意外,充斥着此等桥段、以“青春版亮剑”为噱头的《雷霆战将》,雷倒一大片。
《雷霆战将》宣传海报
一
11月3日开始在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同步播出的《雷霆战将》,尽管没有以前抗日神剧中手撕鬼子、单手掏心、裤裆藏雷、手榴弹炸飞机等雷人情节,但其过于脸谱化的人物设计、过于浮夸的“鲜肉”表演、明显缺乏历史事实依据的情节及服化道设定,还是让许多人大跌眼镜。
例如,敌人炮弹都快把房顶掀了,剧中的师长仍在慢悠悠品鉴咖啡,末了幽幽一句“糖放多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部,竟是一座装潢考究的豪华欧式别墅;
又如,李云龙、楚云飞、赵政委3位主角,即使脸被战火熏黑,身上的军服却一尘不染、半个褶子都没,头发也被发胶、发蜡抹得锃光瓦亮,生动诠释“血可流、头可断,发型不能乱”的“发胶团”本色。
观众评价很直率:当年八路军能住这房子?最困难的时候连野菜都吃不上!还有网友说:家里老人当年随部队进城后才发统一军装,之前太破旧了;至于咖啡、雪茄,别说见,压根都没听说过!
也有网友用老版经典台词玩起了梗:“我接手新一团的时候,部队还没有见过发胶,部队缺少发型师,缺乏实操经验,最重要的是缺少美发设备……”
11月16日晚,《雷霆战将》剧方回应称,创作初期“进行了大量前期调研”,走访多家资料馆和博物馆,查看了大量历史照片实物,“全剧主要剧情都经得起历史考证”。
在这份声明里,剧中师长面不改色喝咖啡,是因为他“乐观、淡定,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作为旧时代军官,身上应该具备一些旧时代军官特点”;至于“鲜肉”演员浮夸诠释战地英雄,是因“我党早期军官在抗日战争爆发时平均年龄不到28岁”,“没有人在踏入战场的第一天就能成为合格的战士”。
言语间,“重大历史题材剧”与“青春热血偶像剧”完美结合,甚至“吸引了众多观众深夜追剧”。
这让岛叔不禁怀疑,究竟是自己跟不上如今剧作潮流,还是广大网友的历史记忆都错了?或者说,现在抗日神剧又有超出想象的新套路?
《雷霆战将》片段
二
11月16日,《雷霆战将》全平台下架停播。
但疑问仍在:这样一部从服化道、情节设计到基本史识都存在明显瑕疵的剧,怎么还能在当今市场大行其道,导致播出后激起观众集体性情绪反弹?他们是怎么决定这么搞的?
思来想去,恐怕逻辑是这样的:
“抗战”题材,安全。“青春偶像”,流量。前者题材范围容易通过,投资风险低;后者是市场流行套路,不赔。二者相加,稳赚。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介绍,“抗日剧”流行确有结构性因素。早在2007年,中国电视剧生产数量和播出数量均达到世界第一,创作“井喷”的同时,“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典型抗日神剧也开始“井喷”。最火的时候,横店影视城2013年接待的剧组中,有1/3都在拍抗战剧。当时,在热钱加持下,就算剧作内容离谱荒谬,也常能获得100%-200%的利润率。
另一方面,用“流量人物”换取网络流量乃至资本流量,又是一段时期以来资方和剧方惯用的手法。在符号化“偶像消费”日趋流行的当下,因追星而入坑“神剧”的年轻人不在少数。《雷霆战将》让“鲜肉”以精致妆容、酷帅形象登上荧屏,某种程度上是迎合粉丝胃口、甚至恶意“讨好”某些市场的操作,进而收获追捧和高话题度,赚取回报。
于是,抗日革命军人情怀,变成了偶像剧的你侬我侬;战地英雄的艰苦奋斗,化作玛丽苏般的霸道总裁高富帅。
至于剧作是否扭曲历史真实、人物设计是否符合常理、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显然不被资本导向的剧作方重点考量。
饭圈粉丝为《雷霆战将》留言
三
影视剧的资本逻辑和艺术逻辑是否能够并行不悖、互相兼容?
在一些“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里可以成立,遭受广泛批评的神剧显然不在此列。
孙佳山介绍,近年来中国电视剧产量逐步“触顶”,“只要拍就能播能赚”“靠流量堆收视量”的黄金时段已经翻篇。这也反映在市场上:2020年1-2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剧目共计147部、5710集,较上一年同时段减少30部、940集。
同时,观众市场也逐步成熟,新生代观众口味不断变“刁”,优质内容被肯定和追捧,仅有流量的粗制滥造接连“扑街”。倘若有关剧方不能及时转向“精细化深耕”,还拿观众当傻子,一定会“死”得很难看。
在这样的背景下,《雷霆战将》怎么可能“雷霆”?英勇杀敌不是靠大吼大叫和吹胡子瞪眼,英俊小生油头粉面、小酌咖啡也打不赢艰苦战争。
人们喜欢老版《亮剑》,此剧真实还原冬日残破的北方农村、再现极其艰难的战争条件,草莽之气未除的李云龙虽然略带“匪味”,但与强大的对手斗智斗勇时,绝不儿戏,敢于亮剑。
抗日神剧则不然,着眼点只在短期经济利益,在刻意“迎合”和“塑造”的同时,埋下的是历史虚无的种子。试想,若敌人如此无能、中国军队如此无敌,当年大半国土怎会沦丧?若上阵杀敌如打游戏般易如反掌,抗战14年怎会如此艰苦卓绝?
这是历史观的混乱。如果允许将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漫画化,将14年抗战游戏化,20世纪中华民族的艰难困苦就难以得到切实体认,甚至助长某些极端情绪。这种恶果,又岂是资本及流量逻辑所能担负?
当然,长期行业乱象不应只由某一部剧承担所有恶评。人们会问,在广泛的吐槽和批评之后,“神剧”背后的关键主创环节应如何加强行业自律?投资、制片、出品等环节如何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现代企业管理,在文化工业层面尽可能明确清晰地投入产出?监管部门如何在行政许可环节加强影视作品整体质量把控,搭建现代化的动态监管体系?
这些问题,有待包括抗日剧在内的整个影视剧作领域严肃作答。否则,说不定哪天又会冒出几部雷倒观众的神剧。
责任编辑:祝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