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中传教学名师|深耕教学,她们坚持精益求精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
近日,经我校评选并报党委常委会讨论
确定了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优秀名师奖名单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
芦影、张亚娜和高萍
三位教学名师的故事
芦影:传递治学之术与为人之道
初见芦影老师时,她正在指导毕业设计,师生亲切交流,相谈甚欢。不久,学生带着满满的收获告辞离开。芦老师转过身来,将她28年的从教生涯娓娓道来。
芦影老师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设计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设计史论与设计批评、博物馆策展与视觉传播、声音体验设计等领域的研究,先后获得多项教学和科研奖项,主讲的《设计概论》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面对这些荣誉,她很是平静:“教师的常态就是默默无闻地奉献。我愿意做一名‘信使’,将所知所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们。”
打造富有生趣的理论课
芦影老师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一届设计史论硕士,还取得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学博士学位,主讲本科课程《设计概论》《设计专题研究》和研究生课程《设计艺术理论》《设计艺术史》《设计批评》。多年来,芦老师致力于让看似“艰涩”“深奥”的理论课焕发思辨的生机,使同学们养成问题意识,探寻设计的解决之道,真正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因发布全球疫情数据而为世人关注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其官网首页的视觉设计为什么要用撕开的色纸作为信息板块的衬图?”上课伊始,芦老师就向刚开始接触设计的本科生展示了富有深意的作品,通过有趣的问题,引导同学们一起观看、思考、评述。逻辑与思辨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渐渐显现出来,在解读作品和抽丝剥茧的分析中觅得的理论也更容易掌握吸收。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的特点,芦老师会推荐相应的设计学经典著作,将其划分为多个专题展开讨论,尤其在研究生层面,更注重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学术精神,为系统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原来理论这么有魅力!”上过芦老师课的同学由衷感叹。
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出现,让信息和知识获取更加便捷,也让芦影老师感到有些压力。麦克卢汉的话给了她很大启发:“网络时代,大学教育给学生的不再是信息资讯,而是‘甄别力’和‘洞察力’。”带着这个信念,她尽可能丰富课程内容,将书本知识、最新案例乃至在游历中的考察和见闻都融入课堂。疫情期间,芦影老师尝试SPOC线上教学,并从设计观察的角度针对疫情挖掘案例,重新编写适用教案,并将课件剪辑成短视频,以思考讨论和创作分享的形式展开互动。
“北京广播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北京市高校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中国传媒大学优秀教学奖三等奖”……从“粉笔+幻灯片”到无线互联、高清触屏的时代,一个个荣誉记录了芦影老师打造生动有趣理论课的探索足迹。
在传媒视域深耕设计学研究
“史论犹如一条长河,我游弋其中而视野开阔。”一直以来,芦影老师潜心治学,专注于设计学相关领域研究,早在硕士毕业时就已经有了30万字的著作《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来到传媒大学之后,从视觉传达到声音体验,由设计史论到批评思想,芦影老师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与教学相衔接,也是受到传媒特有科研氛围的影响。
“在传媒大学,交叉融合是一种常态。”今年是芦影老师来到中传的第20年,对交叉研究,她感触颇深。就学科而言,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等专业本就是信息传播的设计;而从更深层面思考,唯有懂得传播,设计才能更好地选择媒介和语言形式,设计传播也就更具规模效应。由此,芦老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设计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将媒介、技术、传播等内容纳入学习计划中。她独辟蹊径地开始了声音体验设计、博物馆策展设计等领域的研究,并将研究带入教学,指导学生去实践声音和策展方面的前沿探索。为此,芦老师遍访了国内外许多博物馆,考察馆藏类型和主题展览,详细解析其展陈逻辑与设计理念,将最新内容融入课堂和研究。近年来,芦老师与巴西南大河州联邦大学建筑学院进行国际合作模式的教学实践,2019年围绕“Sidewalks(行·道)”主题,展开教学、创作和展览策划等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积极效果。
对于研究与教学的关系,芦影老师这样感悟:“研究的深入能让教学更为鲜活,也更具针对性;与时俱进的教学需要则进一步推动了相关研究。”
学生们眼中的“影子老师”
从教近三十年,芦影老师与同学们朝夕相伴、如影随行,她是大家最亲近的“影子老师”。同学们说,生活中的芦老师“有趣”“率性”,她将学生们的成长变化看在眼里,也时而出现在学生宿舍里。不过,提到课堂与作品,“专业”“严格”又是她的另一对标签。办公室里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是芦老师在指导毕业设计和研究计划;一本本毕业论文修改稿里密密麻麻的红色笔迹,是芦老师字斟句酌的审阅批注。她非常有感触地说:“学术思维和科研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善加引导。”
芦影老师不仅指导着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也关注着青年教师的成长提升,是大家贴心的“大姐姐”。二十年前,刚刚硕士毕业的芦影带着简历作品来到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得到了领导、老师们的支持与关爱,第二年她就被推荐参加了学校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这曾让刚刚来到学校的芦影老师倍感鼓舞和温暖。久而久之,中传特有的包容与多元文化越来越吸引她,“这里就是我的福地”。如今,她像当时的领导、老师一样,积极指导并参与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探索,从过来人的角度答疑解惑,对后辈关爱有加。
芦影老师在她热爱的教学工作中深耕,亦如一只传信的鸿雁,将自身所学所知所悟倾囊相授,不负厚学精进、立德树人之使命。
关于传递与传承
张亚娜老师也有她的独到见解——
张亚娜:从“领路人”到“铺路石”
张亚娜,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起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广播电视工程系,主要从事视频工程技术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广播电视工程系副系主任。
潜心研究教改,教学成果显著
当今社会,传媒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跨学科交叉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变化促使张亚娜老师思考传媒技术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法。她积极参与“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二级项目”申报、“智能媒体计算硕士/博士研究生方向”申报(调整)的方案论证、“未来媒体技术学院”建设方案论证等多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张老师所讲授的“传媒技术导论”课程是媒体技术相关工科专业大一学生的通识课程。在这门课中,张老师一方面有意识地根据大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顺利从高中的数理基础学习过渡到传媒专业技术学习;另一方面,她通过学校电视台、博物馆的现场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传媒领域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思维体系,激发学生对传媒技术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用。
作为“信息论与编码原理”的主讲教师,张老师在系统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经常引导学生思考并开展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她用信息论理论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结合实际应用和最新技术深入浅出地传授课程内容;在“数字电视演播室技术”的备课过程中,她积极参加各种学科前沿会议和讲座,搜集和整理各种最新技术资料,为学生扩充课程知识;同时创新研发了辅助教学工具——“基于Cult3D的可交互虚拟仿真摄像机、录像机和切换台”。
学生们评价她“讲课很细致、很认真、很负责、很用心”“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生动有趣”“知识点丰富、重点突出”,课程结束后学生反映“在她的课程学习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得后续专业课的学习非常通透”。
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教学
张亚娜老师十分重视科研对教学的服务支撑。她主持、参与了十数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先后在国内外会议、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作为ChinaDRM的成员,张老师向ChinaDRM视音频内容分发数字版权管理组提交了《数字视频水印技术评测》标准草案,并被全文采纳;同时她还研制了适用于数字水印系统的4K视频测试序列,研发了数字视频水印技术性能基本测试平台;多年研究的数字图像/视频水印技术相关算法和成果著入《互动视频业务保护技术与应用》。近年来,张老师主要致力于智能新闻生产系统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张老师认为,科研的深度投入有利于让教学紧跟传媒业界发展,将行业最新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带入课堂,使学生了解行业动态,了解未来技术走向,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先进技术的兴趣和激情。在课堂上,张老师常常跟学生一起热烈探讨目前技术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并感受到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者,更是未来知识的缔造者。
她还会从科研项目中提炼出个别相关的研究点和课题,设立“大学生创新实践技术项目”和“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课题”,鼓励学有余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直接参与到科研进程中来,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老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
张亚娜老师常说的话是:“老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她会在课前把知识体系吃透,课后反省自己在课堂讲授方面的问题。张老师还非常注重因材施教,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或给出建议。“我会经常问同学,你喜欢做什么?平时课余都干些什么?”她认为,在这个年龄段,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多变是正常的,不用过分苛责他们,也不该将他们限制住,应当认同他们,并鼓励他们结合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多多尝试,最终找到自己喜爱的事业。
对于自己的角色,张亚娜老师用“是领路人,更是铺路石”来形容。一方面,作为大学教师当紧跟时代和科技发展,当好学生的领路人,但这也仅仅是因“闻道有先后”而已;更重要的是,老师要甘于当好学生的铺路石,学生肯定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代强于一代社会才会不断进步。“从情感上来讲,我认为老师的眼光一定要放长远,想方设法给学生们一些影响或引导,让他们后面的路走得更好。”张老师说,“师者父母心,而为人父母者,则为之计深远。”
提高教学质量
张亚娜老师选择了“硬核科技”
高萍老师则有独特的
“翻转课堂”模式——
高萍:立足团队,学生为本
自1995年至今,高萍老师在中国传媒大学任教已经25年。她主要讲授《政府公共关系》《公共部门管理沟通》《中外传媒管理体制》《电视广告》《公共危机管理》等本科、研究生课程。今年,高萍老师获评中国传媒大学优秀教学名师,她表示,这是对她25年教学生涯的肯定,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教学相长,探索翻转课堂新模式
“每一堂课都要经过精心设计,并且充满热情地上好”,这是高老师对自己的要求。高老师十分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近几年她主持了《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公关与应对》《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治理创新与效果研究》等多项课题,还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文化竞争力与海外市场动态数据库建设》等课题研究,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2本学术专著,发表1篇教改论文。科研的耕耘使她得以在课堂上运用大量一线的鲜活案例进行理论的解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她经常研究教学方法,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教学方法研讨,吸收他人教学的优点和长处,适时做出调整。对于高老师来说,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她始终谨记恩师珍视讲台的教诲,秉持着“热爱教学、热爱课堂、热爱学生”的教学理念,并将其充分融入课堂中。高老师重视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课堂我做主”是她的课堂宗旨,小组展示、辩论、一分钟自我展示、对话业界老师、模拟演练、实地调研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她的课堂中有序进行。这种全新的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在对教学内容保持新鲜感的同时也有了充分的参与感,实现了课堂时间利用的最大化。翻转课堂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精进了老师的教学技巧。在高老师眼中,教学相长是一个重要的再学习的过程。
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高萍老师常年担任班主任,将班风学风建设作为班级建设的抓手,秉承“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成立了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同时她还打造了行管专业“知行录”读书分享会,这已经成为了专业的一张名片。每隔两周高老师就会带领学生就专业书籍进行学习讨论,培养了学生们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同学们的积极和进步也激发了老师的热情,双方形成了良性互动。
除此之外,她还利用自己在业界的资源,带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高老师担任国家部委及企事业单位新闻发言人及舆情应对等课题的研究顾问,经常参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舆情危机公关和实践指导,协助指导常态及危机新闻发布会。当了解到学生有到业界参观学习的需求时,她在课程中增加了调研参观以及座谈环节。近几年,她先后带学生去朝阳文化馆、新浪总部、蓝色光标公关公司、利亚德集团、人民网、国际台、北广传媒等参观实践。她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知行合一、公管报国”的系训变为他们的自觉追求和坚守。
高老师所在的公共管理系教学团队充满凝聚力。教学方面,大家经常就某个教学问题,对某一个教学板块开展研讨;育人方面,公管团队一直保持着传帮带的作风,老师们会时刻关注学生成长并及时将问题反馈给其他任课老师。“希望能够继续以团队的方式多交流,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高老师也希望,可以将公管系教师团队对教学根本的尊重、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学生的热爱的精神加以弘扬,将这种团队的模式、传帮带的模式、关照精确到学生个体的模式加以推广。
上下求索,朝夕不倦
杏坛探颐,不负春光
她们身体力行
诠释“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
为小白杨们点亮“心灯”
向她们致敬!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记者|范绮梦胡昕童倪欣瑶
李轲昕黄思懿
编辑|唐瑞彬
责编|尚新英宋佳音王雷亭
编审|王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