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逝者 安贞医院心血管奠基人陈湛:小药能治大病

原标题:逝者|安贞医院心血管奠基人陈湛:小药能治大病

一米八几的个子,穿着白大褂,戴副眼镜,医生陈湛留给人的印象是精神、严厉。

看诊时像棵大树,一动不动,他在,病人就心安;去病房查房时像本行动的教科书,认真严肃,常常把医生骂哭;回到家中,他会伴着古典音乐亲手磨一杯咖啡,琢磨着晚上做什么西餐。

陈湛的书房里摆满了与心血管相关的书籍,从事心血管临床和科研工作六十余载,他具有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心血管临床专家,还编写《实用心脏病治疗学》等多部学术著作。

2020年10月17日,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奠基人、原心脏内科主任、著名心血管专家陈湛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陈湛教授。受访者供图

陈湛教授。受访者供图

良医:耐心问诊,“用小药治大病”

陈湛走了,留下了他一生的临床经验、科研成果和一颗医者仁心。

从医六十余载,他的获奖证书、奖杯和论文著作装满了一个行李箱。家中桌面上放着的几本相册,则是他一生的缩影。照片里的陈湛永远是一副高高瘦瘦的样子,精神十足。

1931年,陈湛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个名门望族之家。1949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955年,毕业后的陈湛前往上海第二医学院前附属宏仁医院、仁济医院工作,后又调入天津第一中心医院。

“这是在美国洛杉矶拍的”,陈湛的妻子齐卿拿起一张1982年的照片,年轻的陈湛穿着白大褂站在一片草坪前。1980年,陈湛受国家委派赴美国进修两年,成为我国第一批医学访问学者。

陈湛在美国进修时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陈湛在美国进修时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1983年,在我国心血管病元老吴英凯院士的邀请下,回国后的陈湛参与组建北京市安贞医院心内科,被任命为主任。

1985年,陈湛成功完成了我国第一例直流电消融技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手术,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

当时的科学设备没有那么先进,老一辈的医生大多靠个人经验进行诊断。在医治一位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时,陈湛凭借临床经验有了诊断。由于担心听到的心脏杂音不准确,他让学生马长生做心脏导管进行验证。

“陈老师在做导管前的分析和导管做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是超前的。”马长生称,上世纪90年代的医疗技术并没有那么先进,做心脏导管的难度较高,当时陈湛的临床诊断就能与心脏导管的情况吻合。

“陈主任看病时神采奕奕的,对病人非常有耐心。”在学生崔京眼里,陈湛对待病人十分认真,问诊时问得很细,经常会“超时”。排队等候的病人也不会催促,知道陈湛专业负责,愿意等待。

陈湛看诊时不会让病人做过多的检查,用的都是便宜的药,“用小药治大病”。他也从不会收病人的回扣,没人敢在他面前提这事。因此,有很多病人从外地慕名而来。最近还有一些“老病号”到安贞医院找陈湛,得知他逝世的消息十分难过。

崔京跟着陈湛出了两年门诊。“他像一棵大树一样”,陈湛坐诊时往往一动不动,一待就是一上午,他很享受与病人相处的时光。

如果遇到病情较重的病人,陈湛还会一直看护他们。令学生刘小慧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扩张性心肌病的病人在用药后,出现血压升高并昏迷的情况。当时陈湛彻夜守在这位病人身旁,整整守了24小时。

“一个大主任医师,在病人用药后,还能够这么用心地守护在身旁。”当时刚工作的刘小慧很佩服陈湛的敬业。如今,刘小慧已成为主任医师。受陈湛的影响,在病人用药后,她也会守在病人身边,待其病情平稳才离开。

陈湛常对学生说:“一个医生的成长离不开病人,是病人教会了我们,成就了我们。”他十分尊敬病人,会把病人称为“老师”,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

陈湛的证书与聘书。张丛婧摄

陈湛的证书与聘书。张丛婧摄

严师:倾囊相授,“严师出高徒”

严厉,是陈湛留给学生们的普遍印象。

如果第二天轮到陈湛查房,科室的医生们前一天晚上必定会将所有病人的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包括病史、体征、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案等,但还是有医生被陈湛问到哑口无言。

“陈老师会刨根问底,问得非常细。如果答不对,你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在刘小慧记忆中,陈湛会当着很多人的面批评医生,有时甚至会将错误的病历撕掉。有些医生被当面训哭,跑出病房擦完眼泪又回来继续听。在一旁的病人都看不下去了,觉得陈湛过于严苛。

在陈湛的严格要求下,医生们的压力都很大,平时看完病人就抓紧时间在医院里看书学习。“不到一年,我从120斤瘦到了100斤。”刘小慧坦言,虽然当时医院刚建院,病人不多,但来自专业学习的压力很大。

陈湛与科室同事合照。受访者供图

陈湛与科室同事合照。受访者供图

陈湛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对学生总是知无不言。崔京在跟着他出门诊时,有时候听不清病人的心脏杂音,陈湛会用画图的方式告诉她该听哪里、重点在哪儿,然后让她再听一次。如此一来,学生的进步很大。

“陈老师是希望我们能打好基本功”,刘小慧理解陈湛的严格,他希望医生们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严谨地对待每一位病人。一开始,刘小慧还会有点害怕严厉的陈湛,但如今更多的是感激:“在三十年的临床生涯中,如果我有一点好的临床思路,都是得益于陈老师的教导。”

“学了三年,用了三十年。”马长生毕业后在陈湛手下工作了三年,如今他已经成为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当年陈湛要求他们阅读最新的医学杂志,马长生一有空就往医院图书馆跑,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学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习惯,马长生保持至今。

今年国庆,马长生去看望陈湛,病重的陈湛一直叮嘱着:“要好好培养年轻人,新来的医生,一定要带好。”

生活家:细致直率,“一个很会生活的人”

工作上,陈湛严谨认真;生活里,他细致直率,也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

下班后,陈湛步行10分钟就能回到家中。他的家,三居室,简朴整洁,正如陈湛留给众人的印象,永远穿戴整齐,神采奕奕。

在陈湛的书房里,有一个木制书柜,上面几层摆满了与心血管相关的书籍。底层的柜子装着古典音乐的CD,有贝多芬、理查德·克莱德曼、柴可夫斯基……“他最喜欢听贝多芬,有些还是从美国带回来的。”妻子齐卿边整理边介绍,在CD出来前,陈湛还听唱片和磁带。

陈湛的书柜。张丛婧摄

陈湛的书柜。张丛婧摄

柜子的另一侧放着咖啡豆、咖啡粉和磨豆机,陈湛平时喜欢喝手磨咖啡。逢年过节,他总是邀请同事和学生到家里做客,一边放着交响乐,一边磨咖啡,动手做西餐、烤面包,还将这些“独家配方”教给客人们。

“在90年代有这样的体验很难得,陈老师是个很会生活的人。”刘小慧记得,有一次科室聚餐,陈湛让护士长去买某家莫斯科餐厅的树根蛋糕,他说比较好吃。王府井哪家音乐店上了新的磁带,他也会推荐给大家。

陈湛也有直率可爱的一面。一次,朋友得知陈湛在上海生活过便请他吃上海菜,他直接说“上海菜是上不了台面的”,在一旁的齐卿急忙提醒他给人留点面子。“家里哪些东西掉了,他会认真地捡起来,又整整齐齐地放好。”齐卿觉得一本正经的陈湛很可爱。

1996年,陈湛从安贞医院退休后,又被返聘回医院继续看诊。直到2017年,他因身体原因才没有继续出诊。

退休后的陈湛有了更多时间玩摄影,还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摄影协会。在他的镜头下,有异国风光、有绿树红花、有美味珍馐,但更多的是家人和宠物狗“宝宝”。

宝宝浑身雪白,毛茸茸的脑袋,大大的眼睛,憨态可掬。陈湛平时很喜欢抱着“宝宝”,有好吃的都想着它。后来女儿定居加拿大,陈湛带着“宝宝”过去,把它留在了那里。

数年后,得知“宝宝”去世,陈湛一个人难过站在书房里。“他哭着说,宝宝没了。”齐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他特喜欢拍孩子”,齐卿抱出几本厚厚的相册,里面有很多陈湛外孙和外孙女的身影。女儿定居加拿大后,陈湛每次去探访都会给外孙和外孙女拍很多照片,他的镜头记录了两个孩子的成长。

陈湛与外孙、外孙女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陈湛与外孙、外孙女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翻开相册,一张卡片掉出,那是孩子们2003年寄给陈湛的贺卡。他们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Gong Gong Merry Christmas。

齐卿突然想起了往年过圣诞节的场景,陈湛会放圣诞歌、做罗宋汤、烤有嚼劲的面包,“现在再也吃不上了”。

客厅里挂着一幅枫叶图,那是陈湛在楼下拍的。他没有等到今年的枫叶变红。

客厅里挂着陈湛拍摄的红叶。吴采倩摄

客厅里挂着陈湛拍摄的红叶。吴采倩摄

“低调、有尊严、很幸福”,回顾陈湛的一生,马长生觉得他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赢得了学生和病人的尊重,很幸福。在马长生心中,陈湛永远是那个穿着白大褂、高大而又神采奕奕的好医生。

新京报记者吴采倩实习生张丛婧

编辑刘倩

校对李项玲

相关阅读:
人民锐评:虐童绝非家事,保护孩子你我都应当警醒 他已被追缴钱款1.28亿 清点涉案现金曾烧坏点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