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20年新京报秋季书选|生活新知与儿童类(10本)

原标题:2020年新京报秋季书选|生活新知与儿童类(10本)

自印刷术革新并塑造近代人类史以来,书籍便普遍不断被寄托,被期待。人们渴望在文字和图画上理解人的内部世界、外部世界,找到观念的力量,靠近一切美好的、有爱的、有趣的事物。这一渴望不分地点也不分季节。

现在,并不平凡的2020年转眼已到深秋,我们一如既往做季度书选,从文学、艺术、社科、经济、历史、思想、儿童、教育、新知等领域进行筛选,最终打破类别之分,推出秋季书单,共34本。所选之书出版时间范围为今年7月至9月,少数为6月。之所以选择了它们,是因为它们在同期新书中比较具备发现议题的提问意识,或卓越不羁的文字想象力。

2020年新京报秋季书选|生活新知与儿童类(10本)

遴选、撰文|书评周刊编辑部

生活新知与儿童类

(10本)

2020年新京报秋季书选|生活新知与儿童类(10本)

推荐理由:如今,抑郁症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健康杀手。本书的主角——一位拥有剑桥大学学位的蛤蟆先生就不幸患上了抑郁症,他带着几乎绝望的心情找到了智慧的心理咨询师苍鹭,并在满分10分的心理状态自我评分表上沮丧地打下2分。蛤蟆先生无比敏感于外界评价,却在感到愤怒时习惯性地压抑;他经常为被朋友数落感到委屈,却只会感觉到这都是自己的问题——这一切的情绪,可能也在日常生活中困扰着每一个与抑郁症正面相遇的人。

在苍鹭耐心的引导下,蛤蟆先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要么处在一味追求顺从和适应他人想法的“儿童自我状态”中,要么处于对他人或自己求全责备的“父母自我状态”中,唯独很少处在一个理性地看待自我的“成人状态”里。经过苍鹭的引导,蛤蟆先生最终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心理诊所。读者也会从蛤蟆向苍鹭咨询时大量生动、口语化的情绪表达中,理解许多抽象的心理学问题,并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情绪问题的办法。

2020年新京报秋季书选|生活新知与儿童类(10本)

推荐理由:“聊斋汊子”是沂蒙山一代对神话、传说故事的特别称谓,让人可以瞬间了解故事的基本风格。这些故事存活于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经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又随时代而变,传达出不同时代人们的不同思想意志。鲜活的口语表达、民间的思维立场,让故事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共存。这些故事大都充满奇思异想,讲天说地,万物无所不包,展现出民间不凡的创造力,倾注了人们对朴素价值如勤劳、善良、坚毅、智慧的向往。

民间口头文学是脆弱的,一个老人的去世就可能意味着几百个故事的消失。《聊斋汊子》的整理者董均伦、江源自1953年开始搜集、整理,多次前往蒲松龄的出生地和教学地,继而辗转山东沂蒙山、崂山、长岛等地区,记录、筛选、整理出百余个故事。整理后的故事保留了山东口语的语言语调,维持了口头文学的原初质朴,也不乏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020年新京报秋季书选|生活新知与儿童类(10本)

推荐理由:除了应试之用,语文课如何能为孩子开辟一块人文思想的启蒙天地?2008年,35岁的郭初阳走出学校,在杭州创办了民间教育机构“越读馆”。他的初衷便是让孩子们不仅能在课堂中收获考试策略,还能学会独立思考与批判思维的能力。

作为独立语文教师与语文界新生代领军人,多年以来,郭初阳致力于课堂教育的创新。这本《郭初阳的语文课》既是郭初阳对语文课堂的探索性尝试,也是他的课堂实录。全书共分十一册,其中一到十册为课堂还原,第十一册为评述集,涵盖了儿童哲学、社会写作、儿童文学、小说阅读等多元主题。在内容选取上,郭初阳并未局限于传统语文教材,而是自选经典,并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引导孩子思考与阐发经典背后更为广博的社会文化议题。

值得一提的是,郭初阳贴心地将每一堂课的教案设计成手账形式,细致还原课前作业、课堂对话与课后练习,并配以小剧场式的解说插图,让更多孩子与家长能够在课堂之外体验更为丰富与创新的语文教育。

2020年新京报秋季书选|生活新知与儿童类(10本)

推荐理由:《动物来信》系列绘本,是梦幻而富有诗意的童话,也是严肃又略显残酷的现实。作者常立收集了64个上至九天、下至五洋、从数亿年前到现今正在发生的动物故事。与以往动物绘本不同的是,常立不是作为“人类”讲述这些故事,而是把话语权交给动物,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给自己出生不久的宝宝、刚刚别离的爱侣、横刀夺爱的情敌、穷追不舍的天敌写信。

64位执笔动物,每一位都有独特的性格和文风、珍贵的故事和情感。隐居林间的熊猫,是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粉丝,自称“五竹先生”。在作家马克·吐温刊登寻猫启事时,巴比诺也在《猫咪日报》刊发了一条寻人启事,用8只田鼠或4条小鲑鱼悬赏寻找自己的“宠物人”。惨遭猎杀的天堂鸟,选择把信写给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上的露丝女士,因为她是人群中唯一没有在帽子上插鸟羽的女士……作者希望假借“动物来信”告诉读者,世界上不应该只有人类的声音,生命的智慧也远不止人类的智慧。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天宇绘制的图片,动物们的眼神清澈闪着光,里面藏着智慧或质问,爱意或愤怒,书中一句话或许可以作为双关的题眼:“世界的不同,是眼睛的不同。”

2020年新京报秋季书选|生活新知与儿童类(10本)

推荐理由:我们如何怀念身边消失的人和事?《我想念》以独特的视角,捕捉了生与死之间的碎屑,通过41首深刻动人的叙事诗歌和相应的主题插图,将离别、伤痛、消逝等话题呈现在读者面前,记录消逝,书写怀念。在这部写给思念的生命诗集中,创作者用孩子的口吻讲述亲人的离世、心爱宠物的离去,以及直面死亡的感受……

在展示死亡这一不朽主题之余,创作者同样希望可以通过一首首诗篇化解哀伤,释放温暖,让孩子懂得接纳、拥抱和铭记。这些来自某个人、某个生命的人生片段,被拼接、堆积成一个个饱满、真实的形象,表达出离别与不舍,思念与眷恋,伤痛与抚慰。插画家西尔维娅·韦威为本书绘制的插图也颇具巧思,色泽明快且充满童趣的视觉表达,恰到好处地赋予诗歌中的文字更加动人的意义,让原本冰冷、沉重的死亡,变得温暖而富有生气——这显然也是作者贝特·维斯特拉想要传达的真谛——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因为只要记得,就不是永久的告别。

2020年新京报秋季书选|生活新知与儿童类(10本)

推荐理由: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一书,延续了她的一贯风格:注重从具体经验中精微而准确地触摸时代精神状态。她在此前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文章《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及非虚构作品《大地上的亲人》中,都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情感真挚,反思真切。这一次她将目光转移到中国最普通二本院校学生的命运。

在这本“非虚构写作的教学札记”中,黄灯分享了15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黄灯自言这是一本被学生推动而写作的书。她在书中并没有得出关于宏大结构的明晰结论,而是具体而微地通过个人观察,呈现近二十年来的教育图景,留下一手资料。

在出身小镇的985大学生开始自嘲“小镇做题家”的当下,我们可以从黄灯的作品中看到不同大学生群体更为丰富的精神维度。在书中,黄灯对比了不同地域“70后”“80后”“90后”三个代际的大学生的奋斗经历和内心冲突,呈现出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这对于当下大学生过于聚焦自我、缺乏改变的行动力的状态,带来了一种激励的共情。

2020年新京报秋季书选|生活新知与儿童类(10本)

推荐理由:《四蛇童子》融合了传统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中逐日与鬼城的桥段,忘川河、奈何桥、三生石、望乡台、丰都城等为我们所熟知的元素,以及阎王爷、孙悟空、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等神鬼形象,穿插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讲述了一个追逐梦想的现代故事。夸父逐日、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些为了梦想舍弃自我的宏大叙事,在四蛇童子身上得到了全新的演绎,他一心想将太阳带回丰都,给居住在那里的魂灵们带去光和热,却最终幻化为贫瘠土地上的一片桃林。对于儿童而言,这样的情节设定既有对追逐梦想的肯定,理想主义情节的塑造,也有一定的思辨意味和安全教育警示。

同时,全书最大的看点并不是所谓的故事新编,而是我们能够从这些古老、亲切又熟悉的人物关系中,看到一些可供反躬自问的影子:在养育孙儿过程中不免纠结的孟婆婆,舍不得对孙子放手,又事事支持孙儿的决定;身负鬼城丰都管理者重任的阎王爷,极具权威又偶有家长式的托大行为。对正处于亲子关系之中的家庭来说,都极具启发性和探讨性意义。赵光宇为本书所作的插图,结合了民间传统木刻年画风格与现代版画的色彩,形象呆萌质朴,富有天真趣味。

2020年新京报秋季书选|生活新知与儿童类(10本)

推荐理由:如何倾听树木,聆听我们和万物的声音?在《树木之歌》中,戴维·乔治·哈斯凯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剖析人类自身。作为一本博物学力作,作者以科学而诗意的语言,书写了微妙而古老的树木之歌、生命之歌,也促使我们去思索,人类应该如何在大自然中生存栖身?

从吉贝、香脂冷杉、菜棕到棉白杨、橄榄树、日本五针松,从远古树木的遗骸到为人类所主宰的盆景树木,从远离人烟的亚马孙森林到城市与田间,12种不同的生境,12种样态的树木,虽各不相同,它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却互相紧紧缠绕。

在记录生物群落的迷人旅程之外,作者也揭示了人类的命运:在他看来,树木、人类、昆虫、鸟类、细菌……都是个体的集合,因为生命本就是一个聚合的网络。然而,人类的许多行为正在磨损,扰乱甚至切断了全球的生物网络。显然,倾听树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剖析我们人类自己的本性,并理解生活在一个经历着深刻生态变化的世界中意味着什么。对于生命之歌,我们无法置身其外。

2020年新京报秋季书选|生活新知与儿童类(10本)

推荐理由:不起眼的纸片中,隐藏着神灵。揉烂、撕破、扯坏、水洇、火烧,有着无数种方法毁坏甚至彻底消灭它,但纸还是顽强地活着,甚至在鼠标一点就能消失的电子化便捷时代,它仍然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它诚然生来弱不禁风,却又成功地抵御着时代的风暴。因为纸是如此地贴近人,它承载着人书写的一笔一划,任由人将它折成千变万化的形状,它寄寓情感,也滋养趣味。不愧是作者大平一枝所亲切昵称的“纸神”。

在这本书中,作者采访了近三十位与纸结下因缘的爱纸人。他们中有收集了近600张厕纸包的横沟健志,在他眼中,这些被人随手丢弃的厕纸包,虽如蜉蝣一般短促,但却给人一种“随意”的可怜可爱感;有像枡野俊明这样的庭院设计师,点心包装纸轻薄透明的质感让他深深着迷;年过八旬的仲条正义,作为资生堂的包装设计师,仍然在纸端追逐时代的潮流;甚至还有神田千晶这样的和纸制作家,居然能将轻薄的纸化作佩戴的首饰,和纸首饰的轻盈与纤细,重新定义首饰的意义。尽管这本《纸神》仅仅是一本爱纸人的艺术访谈手记,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未必提出了深刻新颖的观点。但这些人与纸之间结缘产生的情愫,本身就直通美之造境。而颇具妙趣的是,为了表达这种纸神之美,这本书的出版社特意使用了六种不同的纸进行印刷,翻开每一页时的不同触感,近乎完美地诠释了“纸神”的意义,让这本书凭此一点,也成为“纸神”本身。

2020年新京报秋季书选|生活新知与儿童类(10本)

推荐理由:与诸多记述京味儿文化的作品相比,《旗人风华》的成书与出版有着更为丰富曲折的历史。本书最初写于20世纪30年代,由北京人罗信耀用英文写成,发表于当时的英文报纸《北平时事日报》上,目标读者是当时在北京生活抑或对北京文化感兴趣的欧美读者。罗信耀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北京,但他却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写一手漂亮的英文文章。这一双重语言优势使得他成为搭建文化桥梁的理想人选。《旗人风华》曾在海外多次再版,此次是《旗人风华》首次推出中文版。由罗信耀儿子罗进徳译写——在翻译的基础上,增删、改写了大量内容,使得这本最初面向欧美读者的书更适合中国人阅读。

在写作结构上,本书也颇有巧思。它从北京胡同人家中一个名叫“小秃儿”的孩子的出生写起,沿着“小秃儿”的成长轨迹,带我们认识纳福、坐月子、供神、满月、童谣乃至“小秃儿”长大成人之后的订婚、结婚、生子,开启下一个生命周期。北京一个旗人家庭的喜怒哀乐跃然纸上,同时带领读者在细节中熟悉北京的民风民俗,也更了解北京的“人”。

撰文|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罗东;王青

校对|翟永军

骗补贴,项目烂尾!地方“造芯”热潮避“坑”攻略 记者来信:养鸽村采访的三次“扑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