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动讲好思政课,北京探讨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原标题:生动讲好思政课,北京探讨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新京报讯(记者戚望)“过去,学生提起思政课,会觉得枯燥、没有新意,但今天不一样了。”9月14日,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行。来自教育部、北京市教工委、教委,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大、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代表等200余名教育工作者共聚一堂,探讨思政课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位一线教师现场带来教学思考

如何帮助学生与社会建立链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如何在学生已有学习、生活基础上获得新的生长,对民族精神、党的领导和国家制度有认同感?在教学展示环节,三位大中小学一线教师围绕“疫情大考的‘中国答卷’”这一主题,分别带来了说课和微格教学展示。

来自中关村第三小学的教师李露珠从自己班级学生家长的故事出发,引导学生去感受医护人员舍生忘死的仁心、大爱。同时,也引导学生分享身边的榜样、制定传递温暖的行动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王莹莹则整合了初中道德与法制学科,以见证英雄的力量、解读英雄的密码、勇承英雄的担当为明线,以学生对英雄担当的知、情、行为暗线进行设计教学。通过情景导入、课堂讨论等环节让学生懂得,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泛泛的论述,而希望听到强有力的例证。”王莹莹表示,讲好思政课,要尽量避免翻来覆去地举一些老例子,而要举一些学生平时耳闻目睹的事例,增强亲近感和现实感,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在与学生沟通的情感共鸣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他们树立担当意识,做合格接班人。”

“什么是国家?用列宁的著作来说,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这样去跟学生讲解冷冰冰的概念,他们不容易听进去……”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谢玉进表示,不仅要从理性的角度去向学生解释为何要爱国,让他们明白为什么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也要从感性的角度让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骨肉同胞、祖国的灿烂文化。

“上好思政课的关键,是要讲好中国故事”

在大会的论坛环节,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晓东、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校长董红军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张帅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题展开对话。

“学生其实有很多人生的困惑,但他们不愿在思政课上找答案,而是把思政课作为一个拿学分的手段。”李晓东认为,大学思政课现存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们愿意听故事,不愿意听道理。“大学必须采取较大的力度去推进,才能有所改观。”

“很多老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把大量时间花在机械的记忆上,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张帅表示,上好思政课的一个关键,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并能够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合适的教学方式,体现出亲和力、针对性。如何把学科的道理给学生讲清、讲透,是中学思政老师面临的一项挑战。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陈东升副司长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开展好思政教育一体化,要坚定住心骨、唱响主旋律、守好主阵地、建强主力军。“加强中小学德育和思政课师资建设,这是我们党政最应该抓的。关键是高素质的老师愿意来,关键是大家承认思政课的地位,关键是在待遇上有保障,关键是教师优秀不优秀,一系列待遇、职称评定,都应围绕以上方面来做文章。”陈东升表示,只有这样做,才能够真正把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工作做实,把思政课摆到更为重要的位置。

新京报记者戚望校对李世辉

相关阅读:
我校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湖北省复赛中喜获6项金奖 香港中联办:香港将铭记内地支援队雪中送炭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