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要让被侵犯的女性,总是沦为沉默的数据|一周书单
本期主持|书评周刊编辑部
本期的主打推荐书目,是来自美国华裔女孩香奈儿·米勒的《知晓我姓名》。在斯坦福遭遇性侵的三年之后,她以真名出版了此书,回顾了该事件给对自己造成的伤害,以及在讨回公道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她希望让公众知道,性侵受害者并不是一个隐身于阴影中的符号、一个简单累加的统计数据,而是每一个拥有自己姓名、也曾享受美好人生、心怀无限期望的个体。
此外,本周书单还从文学、经济、文化等类别选择了4本好书为大家推荐。来看看书评君都选了哪些新书,或许值得你关注和借鉴。
非虚构
《知晓我姓名》,[美]香奈儿·米勒著,陈毓飞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
2015年1月,一起性侵案发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兄弟会派对外、一个垃圾桶后路灯照不到的角落里。由于犯罪嫌疑人布罗克·特纳是一名曾参加过奥运会预选赛的游泳新星,这起案件迅速引起了媒体关注。
出于对受害人的保护,她的真实身份没有对媒体公开。但公众还是从警方详尽的案件报告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看到的信息:“她已经22岁了,也不是斯坦福的学生,为什么要参加兄弟会的派对?是她勾引的大一新生吧?”、“她当时喝醉了,一个检点自爱的女士会在派对喝那么多酒吗?”、“她为什么要穿裙子去兄弟会派对?她难道不知道那儿多危险吗?”……
与此同时,暴露在媒体聚光灯下的布罗克·特纳却显得楚楚可怜:他刚刚进入斯坦福大学,未来希望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外科医生,他是举足轻重的游泳健将,更有望进入美国国家队冲刺奥运……
她在医院拿到的“强奸受害者”创后应激反应障碍信息文件上,用大写字母写着:“你并不孤单。这不是你的错!”可在现实中,感受到这一点太不容易了。案件的审理长达两年。因为这起案件,她在医院接受了过程复杂、冰冷而疼痛的全面检测,为了支付救治费用欠下了1000美元,因为性侵带来的心理阴影她无法继续自己的工作,她不得不在法庭上一次又一次回忆自己遭受侵害的每一个细节,还要忍受自己带着伤疤的裸体照片通过大屏幕展现在公众面前,她对路过自己身边的每一个男性感到恐惧,在深夜时常暗自痛哭,她想方设法让自己从中恢复,这个过程却艰难而看不到尽头……
最终,她的案件胜诉,布罗克·特纳所受3项重罪指控成立。根据当地法律,他将面临2年以上、14以下监禁。但他“名校大学生”以及“游泳健将”身份,引起法官阿伦·佩尔斯基的同情,使得量刑轻至6个月监禁和缓刑,即实际只需坐牢3个月。
面对这一切,她意识到自己有必要发声,控诉这个庞大体制的不公,也为所有性侵受害者正名。她希望让公众知道,性侵受害者并不是一个隐身于阴影中的符号、一个简单累加的统计数据,而是每一个拥有自己姓名、也曾享受美好人生、心怀无限期望的个体。
她选择公开自己的姓名:香奈儿·米勒,华裔,中文名张小夏。她把《知晓我姓名》定为这本书的书名。在这本书中,她不仅坦诚讲述了自己从遭受性侵到得到审判结果的全部经历,也详细记录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对死亡、暴力、性别歧视的思考。这本书,是她的自我疗愈,也是对所有曾遭遇伤害和不公的女性的陪伴与安慰,更是对一个庞大的不公的社会体系作出的挣扎反抗。
(肖舒妍)
文学
《踩影游戏》,[美]路易斯·厄德里克著,杨世祥/汪章雯译,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7月。
作为美国目前可能知名度最高的印第安作家,《踩影游戏》这本小说在出版后却遭到了美国书评界的一致差评,大家认为这本书与厄德里克的个人经历过于相似。但如果将这个语境抛出,仅是阅读《踩影游戏》的故事,我们会这其中发现许多有趣的生活启示。
艾琳和吉尔是一对艺术家夫妻。丈夫吉尔喜欢画妻子的裸体,他在妻子的躯体上捕捉自己想要的美学,十分在意每一个面部细节,而这种目光其实在逐渐吞噬艾琳内心的自我。艾琳一边表面上配合丈夫,一面偷偷写日记。她有两本日记,一本是蓝色封皮的,记录自己的真实想法,另一本是红色封皮的——因为知道丈夫会偷看自己的日记,所以艾琳故意在这个日记里编造了许多故事,例如在外面有一个情夫,例如孩子的父亲根本不是吉尔等等。她观察丈夫读完日记后的反应,以此作为丈夫临摹自己裸体的报复。
他们的爱情变得摇摇欲坠。两个人互相在对方内心的阴暗处踩来踩去。这本小说会带给我们许多关于婚姻的启示。爱情需要彼此进入内心,但这个进入的界限又在哪里。它刺穿了许多婚姻中的脆弱部分,可能当读完这本小说后,如果抬头看一眼婚纱照,我们会对照片里的微笑心生质疑——但此时,切莫相信那些阴影。它们只是正常的影子。
(宫子)
经济
《繁荣与贫困:经济发展的历史根源》,李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9月。
为什么有些国家或地区富裕、繁荣,而有些贫困?为什么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有时增长,而有时停滞?这是过去百年尤其是在GDP成为参照标准后经常被提及的问题。当然,它并不只是由经济学家定义。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它还是一个在街头也可听到的议题,既可能是宏大的追赶叙事,也可能是菜市场或职场的个人经验。也可以说,繁荣与贫困、增长与停滞之所以吸引人,也是因为人人即可谈论一二,做一番解释、分析,列出诸如文化、资源、制度或历史等因素,而每一项都是难以被证伪的。以最近两年国内翻译的“大分流”研究为例,即便经济或经济史研究最终也绕不过这些因素,比如,荷兰经济学家皮尔·弗里斯的《国家、经济与大分流》、美国经济学家让-劳伦·罗森萨尔与历史学家王国斌的《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等用国家制度、市场规模等方面的差异来解释中国与欧洲经济在近代史的大分流。不过与寻常讨论不一样,他们严格以历史实证材料作为论述的依据。
如果我们作为读者同样痴迷于经济发展的比较,面对如此之多的解释,在相互难以证伪的情况之下相信谁呢?
我们受制于自己的经验,而经验自然在自己心里也被认为是可靠的标准,换言之,谁的归因与我们的经历见闻相同便倾向于谁。除此外其实也有其他方法。李楠的《繁荣与贫困:经济发展的历史根源》提供的方法是扩大比较时间长度、增加比较的国家或地区数量。如果市场规模扩张能解释英国启蒙经济的崛起,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当时更强大的荷兰。如果宗教能解释欧洲经济增长,却无法解释中国或日本的经济增长。李楠梳理自古典经济时代以来的诸多理论解释,通过较长历史、较多经济体的比较,让人看到不同阶段不同流派解释体系的成功与局限。他的讨论议题涉及文明起源、地理大发现、奴隶贸易、工业革命等历史事件,在今年广受关注的地缘冲突、疫病传播与扩散等议题也包括在其中。在众多因素中,他最关注的是历史经历、历史遗产如何造成不同经济体的经济社会绩效差异。
这是一本国内量化经济史新书。作者亦是青年经济学者。随着经济史内部的方法论转向,量化经济史研究在这几年增长迅速。《繁荣与贫困:经济发展的历史根源》简洁明了的写作风格没有因为其量化增加阅读难度。
(罗东)
文化
《流浪的葡萄树》,[英]尼娜·卡普兰著,李辛译,联合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8月
。
葡萄酒是欧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几乎统治了整个西方世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葡萄酒也已经走出了欧洲,走出了西方世界,在全球都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葡萄酒迷”。那么葡萄酒是如何传播的?在世界不同地区,葡萄酒又有着怎样不同的历史与文化?
《流浪的葡萄树》是一本有关葡萄酒文化的散文式游记,作者妮娜•卡普兰是一位热爱葡萄酒文化的记者。在这本书中,她从英格兰出发,经过加泰罗尼亚、西西里、罗马,一路探索各地的葡萄园以及与之相关的酒文化。这些旅行与探索,可以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葡萄酒“寻根之旅”。如同卡普兰所说,葡萄酒的故事也往往是一段段背井离乡的故事。今天我们喝的葡萄酒产自世界各地,它们是通过成熟的贸易网络来到我们面前的,但以前的葡萄酒往往要经过背后复杂的过程才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而这背后的故事,或许正可以帮助我们回答那些关于葡萄酒的疑问。
(张婷)
撰文|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李永博;王青
校对|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