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村落里写出小康答卷

原标题:村落里写出小康答卷

北京乡村依托生态与农副产品资源优势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村落里写出小康答卷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孙方慧赵剑影刘小燕

“村民们组织起来,政府再帮一把,小康不是梦!”68岁的谢国阳,家住北京市密云区穆家峪镇阁老峪村。他亲历了阁老峪村从贫瘠落后的水库移民村发展成今天的民俗旅游特色村。

打造民俗文化村落、深化文旅结合发展、引入互联网平台……在北京,还有很多村落和阁老峪村一样,依托生态以及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小康之路。

“画境”之中觅得金山银山

在北京密云水库之滨,穆家峪镇阁老峪村错落有致的二层小楼与一尘不染街巷院落,成为“画境密云”的一道风景线。

阁老峪村曾是穆家峪镇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一件衣服穿几年,鸡蛋换钱来买盐”是这个水库移民村村民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2010年,在村党支部书记赵宗亮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阁老峪村依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身发展定位,引进企业成功落户,慢慢在绿水青山中找到了自己的金山银山。

2011年,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阁老峪村开始了为期3年的旧屋拆除工作,集中建设二层别墅,发展民俗旅游接待产业项目。64岁的郭秀荣是阁老峪村的回迁村民,从2016年开始在村里经营民俗旅游项目,说起这几年的收入,她高兴得合不拢嘴。

民俗旅游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回到村里谋求发展。

在阁老峪村,从事民俗旅游接待的农户共有90户。密云区文旅局副局长李志新告诉记者,2019年,该村共接待游客665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8.56亿元,民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目前,密云区有民俗旅游村50个,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115家,全区正在经营的民宿和民俗户共计2430家。下一步,阁老峪村将着力打造精品民宿。

小“蜜”码解锁大产业

太师屯镇位于密云水库东南岸,北京最大的蜜蜂文化产业园“蜜蜂大世界”就坐落于此。

走进产业园内,一排排彩色的蜂房里,蜂群们在辛勤劳作着。太师屯镇龙潭沟村的蜂农田淑革,正熟练地检查着蜂巢中饲料的情况。

2008年时,密云区只有600多户蜂农。随着政策的推动与新技术的推广,如今已有2072户蜂农,蜂产业为密云区带来了上亿元的产值。

养殖数量超过200箱的养蜂大户,在密云区有468户。一箱蜂的产值能够达到800元~1000元,相当于一亩地的收成。

太师屯镇专门成立了京纯养蜂专业合作社,不仅设立了一整套培训系统,还有专门面向低收入户的帮扶项目。合作社的罗其花博士告诉记者:“针对低收入户提出的养蜂问题,我们要求技术人员必须在30分钟内到现场指导解决。”今年,合作社还将大量推广多箱体养蜂,建设5个1000群以上的大型蜂场。

密云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佟犇介绍,目前密云共有蜂群11.5万群,占北京市蜂群总量的44%,是北京市第一大天然养蜂场,各类蜂产品年产值近1.2亿元,产业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密云区农旅结合、文旅结合成效显著。2019年,合作社养蜂科普基地、蜂业旅游观光基地等接待游客达9万人次,旅游收入不断增长。太师屯镇党委书记胡勇说:“下一步,太师屯镇将以国家级蜜蜂森林小镇的建设为抓手,深化文旅结合,拉长蜂产业链条。”

互联网打开大桃新销路

60岁的村民胡殿文,已经在平谷种了30多年大桃。北京平谷以产桃闻名,像胡殿文这样的种桃人不在少数。

2018年,胡殿文开始学习在朋友圈按品质分级卖大桃。如今,朋友圈卖桃占了胡殿文桃园总销量的一半。“去年靠着8亩地,我家赚了14万元。”

互联网为老桃农带来了好收入,也启发了新生代的好思路。

平谷区丫髻山脚的北京绿谷汇德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里,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我午饭都没吃,就想吃这个桃儿。”80后岳巧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桃二代”,她正在进行一场网络直播卖桃会。6年前,她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开始电商售桃。合作社还成立了新农人讲师团,专门教村民利用互联网卖桃。

平谷区“互联网+大桃”工程于2017年启动,以拓宽销售渠道、促进桃农增收为目标。2019年,平谷大桃的电商销售达1700多万公斤,促进农民增收1.23亿元。”

相关阅读:
视线:佳期如梦 营销如洪 山西襄汾坍塌事故救援人员达8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