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一轮“弹药补给”,国家给安排上了
来源:国是直通车
金融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疫情之下,实体经济受冲击明显,及时续上“补给”成为当务之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新一轮“弹药补给”,安排!
要加力也要精准
面对疫情冲击,中国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金融部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积极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措施,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果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如在春节假期期间紧急出台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取得了积极的保供成效;坚定支持金融市场在春节后2月3日如期开市,并超预期投放短期流动性1.7万亿元;继今年1月1日宣布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又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投放长期资金1.75万亿元。
随后,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从3000亿元增加到5000亿元,再增加到1万亿元。央行行长易纲表示,在不同的情形下,政策的含义是不同的,数量越来越大,利率越来越市场化。商业银行使用央行的这些工具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低成本的贷款,有力支持了稳企业保就业。
进入二季度以来,央行并未趁热打铁进一步推出大规模降息降准,而是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使资金得以直达实体经济。
6月初,央行设立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分别为小微企业提供了400亿元和4000亿元再贷款资金。
7月1日起,央行年内第二次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有利于商业银行从央行获取更低成本的资金,进而带动农业、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行。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在中国经济逐步走向恢复阶段后,货币政策正逐步向常态化部署,明显的降准降息动作发生概率或有所降低,但这绝不意味着“宽信用”发生变化。若以社融增速的趋势来衡量“宽信用”,由于财政政策在下半年的“落地见效”,预计年内剩余约4万亿政府债券净融资还将继续带动社融增速上升。
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看来,下阶段货币政策将保持金融总量适度、合理增长。前7个月,社会融资规模累计新增22.5万亿元,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3.08万亿元。按照30万亿元社融和20万亿元信贷的全年增量计划,剩余5个月7.5万亿元新增社融和7万亿元新增信贷仍会对稳企业和保就业形成有力支撑,预计全年能够实现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的目标。
补弹药也扎篱笆
关于下一步如何继续落实好为市场主体减负等金融支持政策,此次会议提到,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效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截至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8.4%,科研技术贷款同比增长26.95%。企业信用贷款同比增长13.8%,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3.4%,均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与此同时,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今年上半年为5.94%,相比去年下降0.76个百分点。
发放的贷款增加了,利率下降了,对企业来说自然是好消息。但更重要的是,金融“活水”准确流向了那些亟需支持的领域和市场主体。
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资金重点投向了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半年新增制造业贷款创历史新高,超过之前4年增量之和,贷款总量和结构都有了很大优化。
诸建芳判断,后续来看,上半年推出的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仍将处于持续落地阶段,其中针对普惠、小微的贷款仍将继续提升,针对制造业的贷款也将进一步抬升。
此外,会议在提供“弹药补给”的同时,也对于“扎好篱笆”给予关注,强调要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可持续性。
“金融稳则经济稳,所以必须要确保金融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温彬表示,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经较年初有所上升,由于不良贷款存在滞后性,预计下半年不良率和不良额度还会进一步提升。但总的来看,银行业资产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都高于监管要求,相关风险还是可控的。
他进一步指出,经过前几年治理整顿,包括银行业在内的整个金融业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金融业总体运行稳定。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但金融业只要能够发挥逆周期调控作用,重点支持好国民经济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领域,加大对制造业、基础设施、小微企业、“两新一重”等领域支持,就一定会助力中国经济的回升保持可持续性,同时也有助于银行业自身经营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