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来看看这份报告

原标题: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来看看这份报告

新京报讯(记者吴为)2020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874万。8月13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卓贤等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发布了《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

基于某招聘平台大数据,课题组将6月份仍在求职的应届大学生识别为“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其中,女大学生比重(58.5%)比男大学生(41.5%)高出17个百分点。在多方支持下,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未高于其他地区,6月份仍在求职的大学生比率为24.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来看看这份报告

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未高于其他地区

课题组将6月份仍在某招聘平台投简历的应届大学生识别为“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其中,本科生比重最高(65.6%),大专生次之(26.2%),硕士和博士的比重分别为8.0%和0.14%。

报告用“某类学历6月份仍在求职的人数/该类学历过去一年求职的人数”来计算不同学历的就业难度系数。大专学历就业难度系数最高(30.0%),本科学历就业难度系数次之(27.9%),前两者就业难度约为硕士(15.9%)和博士(11.2%)学历的两倍。

同时,上述群体分析显示,女大学生的比重(58.5%)比男大学生(41.5%)高出17个百分点。截止到6月份,过去一年在该平台招聘投递过简历的应届大学生中,仍有27.7%的女大学生处于求职状态,其就业难度系数要比男大学生(25.5%)高出2.2个百分点。

虽然学历越高的女大学生就业难度系数会更小,但女硕士的就业难度系数(18.9%)比男硕士(12.2%)高出6.7个百分点,在各类学历中表现出最大的性别差异。

此外,报告还显示,在6月份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中,户籍地在三线城市(29.2%)和四五线城市(41.5%)的大学生比重超过了七成,构成了仍在求职的大学生的主体。从高校所在地来看,区域难度差异不太明显,中部和东部高校分别仍有29.2%和27.6%的大学生未就业,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3%),东北(25.5%)和西部(25.1%)高校未就业大学生比重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多方支持下,湖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并未高于其他地区,6月份仍在求职的大学生比率为24.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就业竞争最为激烈的三大城市群来看,珠三角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难度最大,仍在求职的大学生比率达到30.1%,高于京津冀(26.9%)和长三角(26.3%)地区。

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来看看这份报告

6月仍在求职的非重点大学毕业生占比超九成

课题组将大学名称中仅有“学院”而无“大学”的高校归为“一般学院”,将没有入围双一流、985或211但名称中有“大学”的高校归为“非重点大学”,将入围双一流、985或211的高校归为“重点大学”。

在对上述群体的就业分析中,一般学院(52.1%)和非重点大学(39.4%)的合计比重超过九成。从就业难度系数看,即使是重点大学,也有14.7%的学生仍在求职,而非重点大学(26.2%)和一般学院(30.9%)的就业难度约为前者的两倍。这显示,就业困难大学生主要来自于非重点大学和一般学院。

从专业分布来看,会计专业仍在求职的大学生规模最大,占比达到11.8%,其次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8.1%)、计算机科学(7.0%)专业,法律专业的占比也达到了1.7%。这些专业本属于“热门”专业,但大专学历和一般院校背景的毕业生占这四个专业就业困难群体的近六成,其在专业质量上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

对于专科应届生,仍在求职规模最大的专业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对于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仍在求职规模最大的专业为法律;对于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仍在求职规模最大的专业是会计。再从仍在求职的大学生比重看,烹饪(41.8%)、会展管理(40.7%)、休闲体育(37.7%)和旅游酒店管理(34.8%)等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专业。

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来看看这份报告

分析:今年应届毕业生求职面临哪些问题?

报告分析认为,除了因疫情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大学生的能力与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当前东部地区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51.3%的就业岗位需求,而6月份大学生往东部地区投递简历的比重达到57.0%,后者比前者高出5.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相对而言,虽然中部地区提供了22.6%的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18.0%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中部地区,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岗位需求和求职者意愿基本保持平衡。

从城市维度观察,新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分别提供了37.5%和11.1%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在6月份收到的大学生简历比重只为35.9%和9.8%,是吸收大学毕业生的洼地。值得一提的是,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为大学生提供了21.4%的工作岗位,但拥有这四个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比重仅占3.5%。

在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的匹配方面,报告指出,相比于秋招和春招,当前是企业校园招聘的淡季,目前就业市场上明确提出至少需要大学本科学历的岗位需求比重为34.6%,这一比重远远低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中的比重(65.6%);而明确提出需要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岗位比重为1.4%,也明显低于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在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中的比重(8.1%)。

另外,在岗位需要的能力与专业的匹配方面,报告提出,从6月份在线岗位的专业需求来看,企业最需要理工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其岗位比重达43.1%。但从仍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专业结构看,理工科毕业生比重只有38.7%。尤其是土木工程与建筑类专业,企业岗位需求比重高达9.6%,比6月份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比重(2.4%)高7.2个百分点。

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来看看这份报告

对策:如何缓解“双届叠加”的严峻局面?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外部冲击下的周期性因素,也有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因素,还存在疫情导致的摩擦性因素。报告指出,2020届毕业季已过,2021届秋招又将至,大学生就业即将面临“双届叠加”的更严峻局面,必须以超常规的政策“组合拳”,对冲周期性因素,缓解结构性因素,降低摩擦性因素。

对于缓解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报告提出,以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对冲周期性因素;以新经济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缓解结构性因素;以提高“云端招聘”的质量和渗透率降低摩擦性因素等。

课题组成员介绍,大学生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首次就业群体,相较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针对农民工的传统反周期就业政策,应结合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的目标,为今明两年应届大学生提供“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

具体如,在社区、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基层机构,设置流行病调查员、社群健康助理员、科研助理、老年健康评估师等公共岗位,并通过持续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医疗、社区管理、康养产业等领域,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就业机制。

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对稳定我国就业市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着力点。高校可探索以新经济为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联合各领域的头部企业,在专升本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以及未就业毕业生后续教育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

此外,企业可更多开展“云端双选会”“云端宣讲会”“空中笔试”和“空中面试”等活动,借助视频、语音、文字乃至VR场景模拟等方式,对大学生求职者进行多维度评价,提高线上招聘的渗透率、匹配度和成功率。

报告主要发现

1.国企岗位需求近期逆势增长,但未能抵消民企和外企需求的下滑

2.大型企业岗位需求稳定增长,但中小微企业岗位需求降幅较大

3.就业重点地区的岗位需求增长疲弱

4.重点行业和主打职业的岗位需求明显下降

5.大专学历就业最为困难

6.女大学生就业难度高于男大学生

7.就业困难大学生以户籍地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为主

8.就业困难大学生主要来自于非重点大学和一般学院

9.低层次的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10.就业困难大学生扎堆东部地区,中部成吸引大学生洼地

11.理工专业大学生人才紧缺,经管类过剩

12.民企提供六成多岗位需求,仅收到不足三成就业困难大学生投递

13.就业困难大学生偏好稳定性强、市场压力小行业

14.就业困难大学生对劳动强度大、流动性强职业热情低

新京报记者吴为

编辑陈思校对柳宝庆

再开笔,陕西师大十余名老教授毛笔书写新生录取通知书 “党的诞生地”如何被勘察、确定?答案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