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夜访老兵“家”

原标题:夜访老兵“家”

新华社哈尔滨7月31日电题:夜访老兵“家”

新华社记者邹大鹏、刘赫垚

一抹晚霞映衬着青灰色的天空,燕子惬意地落在电线上啄饰羽毛,远处响起了村秧歌队的锣鼓声,忙碌一天的黑龙江省委统战部驻望奎县前惠五村工作队回到“家”准备晚餐。晚上7点,记者走进了他们的“家”。

56岁的工作队队长陈彦滨和两个“80后”队员张欣、曲少林,分别来自黑龙江省委统战部三个不同的部门,都有从军经历,退役转业到地方工作多年,“老兵”是他们最爱的称呼。他们的“家”是去年6月从一户外出打工村民手中租来的,东西两屋,两铺小炕,一张单人铁床。

已入伏天,闷热停留在逼仄的平房内。

71岁的邻居曾庆霞抱着一盆新摘的黄瓜、大葱进了院。“送点蘸酱菜,这几天你们太忙。”老人一边喊一边放下东西就走。

工作队确实挺忙,老陈在准备迎接交叉互检的工作,张欣和曲少林分别“扎”在村里两个扶贫车间——优质肉牛养殖场和筋饼厂。

“从选种到场地建设,上任工作队做了很多工作,如今肉牛已从63头发展到150多头。”曲少林说,这几天正忙着建青贮饲料场、照顾牛犊子,去年这个项目为21户贫困户分红,每户增收1000元,还有5户贫困户在此打工。

张欣负责的筋饼厂因为雷击导致线路停电,造成停工。他一边联系电力部门检修线路,一边与企业负责人陈龙商量扩大生产的事。“今年工作队帮我们请‘网红’直播带货,没想到销售一空,产量有点供不上了,我们正紧急招附近村屯农民来打工烙饼。”陈龙说。

工作队晚餐很简单,通常就是一个炖菜,或者一碗过水挂面配上鸡蛋酱和蘸酱菜。“当过兵,吃苦受累都不怕,就怕扶贫产业在咱手里发展得慢!”小曲接过话茬说。

凉风渐袭,门灯亮起,成群的蚊虫乱飞。“如今我们最着急的是硬化去养牛场的路,将来拉料、卖牛都得用!”陈彦滨说。

院外,脱贫户彭淑琴蹒跚而至,送来一盆生茄子。“家里没啥,送点菜来。这小伙子人好,去年背着我老伴到城里看病,跑医疗扶贫报销手续,比亲儿子还上心。”她指着张欣说。

突来的“表扬”让张欣有些害羞。星光闪烁,兴致渐浓的他拿来吉他弹唱,眼睛落在场院里的一辆红色微型车。“女儿3岁了,买这辆二手车方便回家看她。”张欣说。老陈的老伴儿两年前刚做完大手术,小曲也是一家子难事。但是,三个老兵决心唱好这台扶贫大戏。

劳累了一天,呼噜声快意地释放出来。凌晨4点,曾在军校里学机修的张欣起床去了筋饼厂,他要在恢复生产前检查车间设备和安全。

“筋饼车间是洁净车间,里面有点闷,赶着凉快开工,中午12点下班。”村民丁德香说,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上班,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为什么来驻村扶贫?“登顶不是整个人生,攀登的过程才是。”张欣闲暇时用漫画记录扶贫生活,他说,这是自己的答案——奋斗过了,就不后悔。

奋斗终有收获。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5户全部脱贫,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3700元增加到2019年的7900元。地处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望奎县,于2018年8月正式脱贫摘帽。

工作队的红旗,在院墙上空迎风飘扬。

相关阅读:
驻省检察院纪检监察组:驰而不息监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驻省委组织部纪检监察组:以“三学”推动《政务处分法》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