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巨无霸”企业密集上市,对市场资金的“抽水效应”有多大?
超大体量公司近期进入密集上市期,一批千亿、万亿级企业陆续完成或准备IPO。
7月20日,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宣布,启动在上交所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当天,滴滴被传出计划最快年内在香港IPO,目标估值超过6000亿港元。
同一天,国内“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暴涨212.4%,总市值一度突破1000亿元。7月16日,中芯国际在科创板鸣锣上市,当日涨幅超过245%,A股总市值达7000亿元。
类似这些“巨无霸”体量的公司的密集上市,会对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A股和港股市场的资金还够用吗?
7月16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A股上市。
3家千亿级公司接连上市
近期,多家“巨无霸”企业登陆A股市场,就已上市企业来看,仅上周A股市场就接连迎来两家上市首日市值破万亿元的企业。
7月16日,中芯国际在科创板鸣锣,完成“A+H”上市。这个A股近10年来IPO募资体量最大的“巨无霸”企业,在科创板正式上市前就受到追捧。据Wind数据显示,中芯国际发行价为27.46元/股,发行市值532亿元,在竞价环节,中芯国际股价一度被推高至110元/股,开盘价95元/股,涨幅达到245.96%。截至当日收盘,中芯国际报82.92元/股,涨幅201.97%。
上市首日,中芯国际全天成交总额479.67亿元,是A股历史上单日第四大交易额,仅次于2007年11月5日上市首日的中石油(700亿元)、2015年7月7日中国平安(679亿)和2015年6月9日中国中车(497亿)。总市值也在上市首日达到5918亿元,超过中国石化,居A股第11名。
就在中芯国际上市前一日,另一家千亿俱乐部成员君实生物登陆科创板,成为首个“新三板+H股+科创板”公司。在鸣锣上市当日,君实生物股价一度冲高至220.40元/股,较55.5元/股的发行价上涨超过290%。截至当日收盘,君实生物涨幅收窄至172.07%,报151元/股,公司市值达到1315亿元。
除了中芯国际与君实生物,7月20日,诞生仅4年、主营AI芯片的寒武纪也引发了市场的骚动。上市首日,寒武纪开盘报250元/股,较发行价64.39元上涨近288.26%,而后,寒武纪股价被迅速拉升至295元/股,总市值也一度突破千亿大关。截至收盘,寒武纪涨幅回落至229.86%,报212.40元/股,总市值收于849.81亿元。
除了上述大体量企业,近期,还有多家制造业、科技类型公司在A股和港股掀起上市潮。据Wind统计,在过去3个月中,在A股85家上市企业中,60家上市企业为制造业门类,15家企业属于科技类企业。
大体量新股上市引发短暂抽水效应
“巨无霸”公司的上市给当日板块内行业带来一定的“抽水效应”。中芯国际上市当天,沪深股市指数整体下跌,中芯国际所在的半导体板块也普遍出现回调,中微公司、长电科技等均有明显下滑,中芯国际H股股价当日也有明显下跌,收盘价报28.95港元/股,下滑24.71%。
数据显示,目前,半导体及元件板块日成交金额约1100亿元。也就是说,在上市首日,中芯科技成交额就占据了近一半的板块成交额。
不过,“抽水效应”并非总会发生。从随后几日的数据来看,尽管“巨无霸”企业上市首日对市场带来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并不会持续太久。
数据显示,君实生物与寒武纪上市当日,板块内个股表现均较为稳定。其中,寒武纪上市当日,Wind统计的82只半导体产品与半导体设备概念股中,有75只保持上涨,这种普遍上涨出现在中芯国际上市后的第三个交易日。
从沪深两市交易额来看,“巨无霸”企业密集上市之际,A股市场的交易额也基本保持稳定。
截至7月21日,沪市当日成交4888.6亿元,深市当日成交6141.6亿元,两市成交量合计约11030亿元,较前一日的11930亿元略有缩减,两市成交额已经连续第14个交易日超万亿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港股和A股的资金量、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足,市场的容量还是足够的,‘巨无霸’企业的上市给市场带来的抽水效应有限”。
盘和林认为,蚂蚁集团等长期预期效益较好、回报率较高的企业入市,将会为投资者带来一些稳定的收入预期,吸引新的、具有稳定收益的资金进入市场,“市场需要更多类似的公司”。
事实上,当市场不断完善,更多优质企业进入市场,A股投资者也有明显增长。据中国结算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新增投资者数154.9万,环比增加27.58%。
还有这些“巨无霸”企业没有选择上市
一批大体量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同时,也有一批“巨无霸”企业仍未上市。包括老干妈、娃哈哈等。
在贵州与茅台比肩的老干妈,其创始人陶华碧曾多次明确表示拒绝上市。就在不久之前,陶华碧再度回应:“不要贷款,不要参股,不融资,不上市,这样子好,我有多少钱就做多少。”贵阳市政府官员曾表示,“和她谈融资的事情比引进外资还要难,她心里拿不准的事谁也说不动。”
2019年,老干妈销售收入50亿元,上缴税收6.36亿元。此时,距其创立品牌公司,实现首年产值1400万元,才刚刚过去23年。
坚定不上市的企业还有娃哈哈。自2017年起,娃哈哈多次被传出IPO消息,今年7月7日,娃哈哈集团公关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没有上市相关计划”。在此之前,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曾表示,娃哈哈不差钱,“我们有100亿元的现金”。娃哈哈还提出过坚持“不负债、不发债、不贷款、不上市”的口号。
资料显示,此前,娃哈哈曾被市场一路“唱衰”,2016年,娃哈哈业绩大幅下滑,实现总营收529.1亿元,增长率仅-6.5%,较巅峰时期下滑200余亿元。2018年,娃哈哈实现营收468.9亿元,较上年有所增长。而在2019年的一次活动中,宗庆后透露,娃哈哈在2019年稳步增长,年底发放6亿元年终奖。
为何老干妈等大体量公司不选择上市融资?券商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公司现金流充裕,自有资金可以应付再投资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也可以选择以债券、贷款等方式融资,而不考虑以出让股份的方式融资。
新京报记者张思源编辑赵泽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