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警惕心脏性猝死,多个民主党派建议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

原标题:警惕心脏性猝死,多个民主党派建议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将于5月21日召开。澎湃新闻注意到,此次会议期间,包括民进中央、农工党中央、致公党中央在内的多个民主党派对心脏性猝死问题予以关注,并拟提交有关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的提案。

民进中央指出,频发猝死意外的事件背后,凸显了公众对心脏性猝死认知不足、急救知识和技能匮乏、国内公共场所急救设施配备不完善等问题,加快建立公共场所心脏性猝死急救体系迫在眉睫。

农工党中央建议,在车站、商场、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器械、设备和药品。同时,实施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推广计划,将AED购置、维护、更新等费用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

致公党中央也表示,加大AED配置力度,争取实现人员密集场所每5万平方米至少配置1台,并统一设计制作AED标识外箱,指定专人管理,绘制AED地图信息,以便突发情况下查询使用。

现状:内地每10万人AED配备数量不到1台

农工党中央在《关于推进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的提案》中介绍,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占心血管病死亡总数的50%以上,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等特点,90%发生在医院外,院外抢救成功率不到1%,中国每年有约55万人死于心脏骤停。最佳抢救时间和方式是在发病最初4至6分钟进行心肺复苏术和除颤。

民进中央在《关于建立公共场所心脏性猝死急救体系的提案》中介绍,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300万例猝死事件发生,死亡率远高于艾滋病、乳腺癌、肺癌、脑卒中等。心脏性猝死的防治在我国仍是一个薄弱环节,频发猝死意外事件背后,凸显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公众对心脏性猝死的认知和重视不足。据一项心脏性猝死全国认知调研,39%的人不知道心脏性猝死是可以预防的,94%的人不知道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54%的人不了解心脏骤停后黄金抢救时间 4分钟内。

二是群众急救知识和技能匮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可达14%~40%,有些城市甚至可达70%,而我国心脏骤停急救复苏成功率不到 1%。究其原因,是国人对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知晓率、掌握程度较低,有时候还存在“不敢救”的心理。目前,大多数人通过专业培训机构获得急救知识和技能演练、定期复训的机会非常少。虽然一些医疗机构积极作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急救普及性活动,但群众大多为被动、碎片式、短时间地接受培训。基层偏远地区急救普及工作更为困难。

三是国内公共场所的急救设施配备不完善。在美国AED的配备数量为每10万人接近400台,日本每10万人接近300台,我国香港地区为每10万人10台。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开始在重点公共场所配置 AED,但内地每10万人仍不到1台。多起猝死事件的发生,暴露出我国航空、高铁以及轨道交通、办公写字楼、社区等公共场所急救设施配备情况堪忧的现状。

建议:加大AED在学校、机场、车站等场所的配备力度

针对目前现状,农工党中央建议完善重点单位、公共场所急救器械、设备和药品配备。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制定重点单位、公共场所急救器械设备和药品配置标准,在机场、长途汽车客运站、火车站、轨道交通站点等交通枢纽,幼儿园、学校、体育场馆、会展场馆、文化娱乐场所、旅馆、商场、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场所,从事建筑施工、采矿、交通运输等高危险性作业的单位等,配备急救器械、设备和药品,并明确配备标准。

农工党中央还提出,设立专项经费实施AED推广计划。结合院前医疗急救布局规划,逐步分批分阶段推广AED配置使用。将AED购置、维护、更新以及培训、宣传等费用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AED应设置在监控设备覆盖环境下,有醒目的指向标识,设置的具体位置应报送各地红十字会和急救中心,由急救中心牵头编制各地AED地图。

致公党中央也在《关于加快城市公共场所AED配置,保障群众生命安全的提案》中表示,建议将AED购置、后续维护、更新费用以及培训、宣传费用作为民生实事列入县级以上政府财政预算。同时,制定鼓励政策,支持慈善机构、基金会、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完善公共急救设施。

致公党中央提议,加大在学校、体育竞技场所、企事业单位、机场、火车站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的AED配置力度,争取实现人员密集场所每5万平方米至少配置1台,并统一设计制作AED标识外箱,指定专人管理,绘制AED地图信息,以便突发情况下查询使用。

此外,民进中央、农工党中央和致公党中央均提出要加强相关培训。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表示,应广泛培训心肺复苏技能,让急救常识成为公众的必修课,纳入学校教育、入职培训、驾照考试等,形成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让更多人敢急救、会急救。

农工党中央通过提案建议,在公安、消防、学校、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培训中增加急救知识,鼓励相关人员考取急救证书,完成《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提出的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比例分别提高到1%和3%以上的任务。同时,积极推进急救立法工作,推动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结合各地实际,推进急救免责立法,豁免施救者在特定情形中的责任,让施救者免去后顾之忧,敢于开展自救互救。

相关阅读:
安理会上 中美代表就叙利亚跨境人道援助问题正面交锋 马拉松国家队半马内测,董国建、彭建华技高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