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林江涛:建议取消“无症状感染者”每日报告制度

原标题:专访林江涛:建议取消“无症状感染者”每日报告制度

“无症状感染”只是一种未明确的状态,分层管理才更加精准

林江涛:建议取消“无症状感染者”每日报告制度

林江涛,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部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大内科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第二届、第三届会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文|《财经》研究员王越

“我建议取消‘无症状感染者’每日报告制度。”“五一”小长假期间,在第二次接受《财经》专访时,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林江涛教授开宗明义地说。

4月1日起,“无症状感染者”开始被列入国家卫健委每日通报清单。当时,林江涛曾接受《财经》专访,以多年的临床与科研经验做了科普:多数的所谓“无症状感染者”不具备传染性,民众无需恐慌。

一个月后,“无症状感染者”越来越少。期间,林江涛又前往多地参加会诊,接触到了大量一线病例,并赴部分省市调研,掌握了多组数据,数据证实了一个月前他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判断。

某经济强市大规模排查之后,“无症状感染者”的检出率仅为十万分之六,检出无症状感染的成本高达400余万元/例(注:以每人次核酸检测成本200-250元计)。林江涛建议,从目前形势看,应尽快结束“地毯式”大排查与“无症状感染者”报告制度,实施“仅对重点人群开展检测和分层管理”的策略。

这位2003年SARS期间的首支国家医疗队队长表示,所谓的“无症状感染者”只是一种未明确的状态,对其中的人群进行分层管理,才会更精准、更可持续。

林江涛:建议取消“无症状感染者”每日报告制度

“无症状感染者”未区分“敌军”与“友军”

“敌军”已经寥寥无几

《财经》:4月1日开始,疫情报告新增了“无症状感染者”人数统计,公众对“无症状感染者”也是谈虎色变,但您上次提到,多数“无症状感染者”不具备传染性,这个判断有变化么?

林江涛:没有变化。谈虎色变是因为认知不够全面,我们需要对“无症状感染者”这只“麻雀”进行更深一层的“解剖”。

“无症状感染者”是这次发明出来的新词,SARS的时候没有。根据当前的定义,只要受检者的核酸检测呈阳性、没有新冠肺炎的临床症状,就会被归入“无症状感染者”。这一人群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隐性感染,最终不会发病的;第二类是潜伏期患者,最终会发病的。

我认为这个概念存在严重缺陷,因为现实中还有第三类人也会被纳入进来——较长时间前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但已经治愈或自愈的人。他们的检测结果也会呈阳性,是因为体内还有病毒核酸的片段,而不是完整的活病毒,我们可以把它比作为病毒“战败”的“残骸”,其实是“过去时”。湖北解封后,复工、复学的人群中,核酸检测呈阳性的多属于这种情况。我一直认为,核酸检测阳性不能作为“金标准”,要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转归来进行综合判断,而不是根据一个“阳性”结果就直接作出“终审判决”。

这三类人群当中,其实只有第二类人群,也就是潜伏期患者,是真正具有传染性的。

《财经》:什么是“转归”?

林江涛:“转归”指病情的转变、发展和结局,比如病情的恶化或好转,以及扩散或控制。COVID-19作为一种呼吸道传染疾病,需要依靠咳嗽、打喷嚏等症状传播病毒。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传染性极低。显然,第一类是“不发病”,第三类是已经治愈或自愈的人,不具有传染性。而且,他们会产生保护性抗体,形成阻断新冠病毒传播的“天然屏障”。只有第二类人的转归是最终发病,无症状会变成有症状。他们是潜伏中的“敌人”(只是打比方,没有歧视患者之意),具有传染性,需要提防。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症状感染者”这种说法其实混淆了很多概念,某种意义上误导了大众,也误导了一些政府决策。

《财经》:虽然都称为“无症状感染者”,但三类人的临床表现和转归不同,本质就不同,传染性也存在天壤之别。公众担心的是,第二类人群多么?

林江涛:疫情暴发初期可能比较多,但现在已经极少了。我们用数据说话,南方某省统计了1月至3月从“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的患者,共计184例,他们就是第二类人群。其中1月份87例,2月上半月84例,2月下半月5例,3月8例,分别占比47.3%、45.7%、2.7%和4.3%。可见,在疫情早期,第二类人群比较多,但在二月中旬之后,就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再看另一组数据,据武汉市卫健委统计,武汉“解封”后的3周,共开展核酸检测88.9万人次,累计发现所谓“无症状感染者”457人,转为确诊病例为零;累计追踪“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1855人,转为确诊病例同样为零。

毫无疑问,武汉是公众最担忧的城市,但数据告诉我们,当前所谓的“无症状感染者”中,几乎未发现真正的“敌人”。

林江涛:建议取消“无症状感染者”每日报告制度

林江涛:建议取消“无症状感染者”每日报告制度

盲目“大排查”,导致过度检测与过度防控

花400万才能找出一个“无症状感染者”

《财经》:找不到“敌人”,各地展开的大规模核酸检测还有意义么?

林江涛:我们还是用数据来说话。武汉核酸检测88.9万人次,并没有发现确诊患者。这么做对于推动武汉复产、复工、复学,为离汉人员提供健康证明是有意义的。同时所做的抗体检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武汉的基础免疫能力,为可能再次出现的疫情做准备。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城市都需要像武汉一样做“大排查”。

我最近听说,少数医院提出了对住院患者全部进行核酸检测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入院患者中多数为加重期患者,但做完核酸检测后,需要等大半天时间才能出结果,这无疑给患者的身体和经济造成新的负担。据我了解,某市一家综合医院,作为首批核酸检测单位,从2月20日起,近3个月时间里,累计检测5000人次,未报告一例核酸检测阳性。我建议,医院未来也应当更加精准化地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南方一个比武汉经济实力更强的城市,此前对已确定的高风险场所进行“大排查”,一天就做了2万多人次的核酸检测,只出现了1例阳性结果,阳性率为十万分之六。也就是说,你花了400万人民币,最终只找到了一个所谓的“无症状感染者”。这么高的成本,国家的财政难以持续负担。我们还仅仅是计算了试剂成本,而现实中的人力成本、防护用品成本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另外,我从媒体上看到,在某个城市,一名出租车司机感染发病后,全市的数万名出租车司机都被要求做核酸检测,结果呢,只查出一例阳性,并且是发病司机的同楼层住户,本来就有密切接触者嫌疑。还有一座城市,对数十万初中、高中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地毯式”检测,最后只找出了一个来自武汉的所谓“无症状感染者”。此人最终的转归是第三类人群,曾经感染过,核酸检测时已经自愈。

多地盲目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以至于过度检测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么做不仅意义不大,而且劳民伤财。就目前来看,我认为除了哈尔滨、满洲里、绥芬河等疫情还较为严重的地区,其他城市没有必要做核酸检测“大排查”。即使在上述地区,也应该尽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测。

总之,核酸检测是一项医疗行为,不能作为行业福利过度使用。

《财经》:不做大规模检测,那是不是要选择重点人群检测?

林江涛:没错。当下的重点人群主要有三类:一、入境人员;二、解封后从重点疫区湖北出来的人;三、与入境人员或武汉(湖北)人员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三类人当中,目前最大的风险是境外输入。我们没有任何歧视,但在没有完全掌握疾病规律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控。这是对大众的保护,更是对这三类人群自身的保护。

做好这三类人的重点防控即已足够。我要强调的是,重点人群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重点人群”不同。既然呼吸道病毒“来得快去得也快”,那么,再过1个月,我认为对湖北人员也不需要区别对待了,他们也是值得我们信赖的抗疫“战友”。

《财经》:以往的过度检测,是不是也带来了过度防控的问题?

林江涛:过度检测,必然会导致过度防控。据我了解,在很多省份,“无症状感染者”都“享受”着住在定点救治医院单间进行隔离观察的待遇,这就属于过度防控。某市91名“无症状感染者”从检测阳性到完全解除医学观察,最短时间为8天,最长达到52天,平均时长28.8天。

据报道,疫情最为严重的纽约州对出门购物的民众进行随机检测,样本总数3000人,近14%呈阳性。照此推算,纽约州感染人数可达270万,难道都要单间隔离?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具备这种隔离能力。

截至4月中旬,南方某经济发达的口岸开放城市,曾对212名“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做了跟踪医学观察,未发现任何一例由“无症状感染者”造成的后续传播病例。在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之后,不堪重负的当地防疫人员开始向上级政府提出疑问:对这些密切接触者是否也有必要进行集中隔离?

好在,我国已经有城市发现了问题,提出对“初筛为阳性”的案例,不直接采取硬隔离措施,而是进行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这才是科学的做法。

林江涛:建议取消“无症状感染者”每日报告制度

取消“无症状感染者”日报,实施分层管理

“无症状感染者”只是一种未明确的状态

《财经》:无论是公众的谈虎色变,还是过度检测、过度防控,其实都与“无症状感染者”的概念有关,那这个概念还有必要存在么?

林江涛:我认为没有必要存在。所谓的“无症状感染者”,目前就像一个“废纸篓”,检出阳性就往里丢,很不科学。搞懂了转归,你就会发现,所谓“无症状感染者”实际上只是感染后的一种状态,有些是“现在时”,有些是“过去时”。从历史上看,所有传染病报告中从来没有过所谓的“无症状感染者”这一项;从这次疫情看,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报告中也没有这一项。

我的建议是将“无症状感染者”改称“核酸检测阳性者”,且无需纳入每日报告。“核酸检测阳性者”是最客观的一种表述方式,无论是真阳性还是假阳性。

改称“核酸检测阳性者”后,根据精判,将其划分到不同的群体当中。如果是确诊,则归入确诊病例报告;如果是疑似,就纳入疑似病例报告;如果二者都不是,就无需报告。我们为什么要把一个未明确的状态做每日报告呢?把最终的转归纳入疫情每日报告才是合理的做法。

《财经》:定义清晰了之后,措施也就更有针对性。

林江涛:没错,分层管理才能做到更精准。我认为具体实施上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近4周内与确诊患者有过密切接触且核酸检测呈阳性者,应进入定点医院进行集中隔离观察。

第二层,近4周内没有与确诊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同时也没有境外旅行史、但核酸检测呈阳性者,不需要入院隔离,只需居家隔离2周,如果没有发病,即解除隔离。

第三层,对于现阶段湖北省的“核酸检测阳性者”应加做抗体检测。

第三层的情况相对复杂,抗体分为IgG(编者注:IgG为免疫球蛋白,是血清中主要的抗体,持续时间较长)和IgM(编者注:IgM为人体抗体中的一种,当疾病感染人体结束后,这种抗体一般会消失)。如果IgM呈阴性,而IgG呈阳性,说明受检者属于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但自身已经产生保护性抗体的人群,无需医学观察与隔离。他们包含了痊愈的患者和从未发病的隐性感染者,无论哪一种,都是我们俗称的“友军”。如果IgG和IgM检测结果都呈阳性,就进行14天的居家隔离,随后再做核酸检测与抗体检测,如果IgM转阴,也可解除隔离。

如果我们做了分层管理,以居家隔离为主,医院的压力得以释放,也就允许我们对低概率的重点人群做更加精准的排查,真正做到“应检尽检”。面对疫情,我们只有“科学应对,精准防控”,才能以更小的成本,换来更大的防控成果,这样的策略也更可持续。

相关阅读:
外交部:中国已全额缴纳联合国会费和维和摊款 保险公司主动打电话要给你利息补偿,是馅饼还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