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伯克希尔股东:还原疫情下真实的巴菲特和华尔街
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将在5月2日举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股神”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公司的这次股东大会,改为线上举行。不过,这并不影响全球资本市场的关注。
与之前股东大会不同,目前全球正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经济低迷,美股连续四次熔断,这令股神巴菲特也连呼“活久见”。巴菲特今年在股票中的亏损一度超过450亿美元,也抛售了银行股、航空股。作为伯克希尔的股东,和华尔街对冲基金从业者,如何看待巴菲特在美股不断创造历史时的投资决策,如何看待华尔街的“同行”们,新京报记者专访了美国 Horizon Financial的首席经济学家陈凯丰,该基金也是伯克希尔股东。
伯克希尔股东会在即,股东最关心什么?
“二级市场获益仅占伯克希尔总盈利两成”
新京报: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将在5月2日举行,作为股东你最关注哪些问题?
陈凯丰:最近他(巴菲特)和芒格也说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变化是他们从来没有碰到过的。从美股的表现来说,这可能是自1895年,也就是道琼斯指数创立以来最极端的情况。这对金融行业各方面的冲击还是很大的。这方面该如何来应对?
同时,巴菲特手中有大量的实业公司,包括发电公司等能源公司以及食品公司等等。这些公司的经营状况他非常了解,他对于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实业的影响和应对之策的解读可能更为重要。
新京报:你对巴菲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担心吗?
陈凯丰:我依旧认为伯克希尔是非常棒的公司,现金流也很好。实际上,伯克希尔通过二级市场投资所获得的盈利只占全部盈利的20%左右,市场上热议的所谓的巴菲特资产缩水也主要针对的是股票资产的缩水。这部分亏损是因为巴菲特投资了很多银行和航空公司,这两部分股票表现都不好。
伯克希尔超过八成的盈利依靠自己的实业,包括铁路、机械等,这些领域都是正常运行的,我觉得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抛售航空股止损出局,巴菲特也被割韭菜了吗?
新京报:有人评价巴菲特是“巴韭特”,你怎么看?
陈凯丰: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哗众取宠,巴菲特目前抛售银行股和航空股的做法很正常,是比较谨慎的方式,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含义,不存在投资巨幅亏损的情况,我觉得他该抄底还是会抄底的。5月15日时他会公布持仓变化的情况,那时候可能会看到最新的一些情况。
巴菲特此前的访谈也说过;他总因为航空公司亏损,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我觉得可以理解,毕竟人无完人。
新京报:最近巴菲特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减持银行股、航空股。在你看来,这是规避监管还是真的想卖?他在担心什么?
陈凯丰: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情况。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在4月7日和8日以35.31美元-35.83美元每股的价格卖出了纽约梅隆银行86.91万股股票,剩余间接持股为8810万股。纽约梅隆银行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第11大持仓股,减持的主要原因我分析是仓位过大,主要是出于风控的考虑。也有部分原因是美国银行股的回购特别厉害,如果投资者几年不动的话,仓位自然就上升了。目前,银行股的核心问题是美联储开启无限量QE,以及零利率。在利率下降以后银行业利润受影响很大,很难经营,未来银行业很难有真正的成长性。
航空公司面临的经营问题更大,美国航空公司已经破产了好几轮了,之前德尔塔航空公司、西北航空公司等都有破产的经历。这次也有可能会有航空公司倒闭。下一步如果需要政府救助的话,政府肯定要拿股份,具体的收购价格会看航空业跟美国政府的谈判情况,最后被收购的价格是不可控制的,可能会损失大额的利润和分红,这样对投资人的权益影响很大。所以我分析他抛掉航空股是出于止损出局的目的。
新京报:预计巴菲特之后会继续抛售银行股、航空股吗?
陈凯丰:下一步可能会继续抛售航空股,受到疫情的影响,国际之间的沟通和旅游业收入会大幅降低,各国的航空公司可能都会面临倒闭危机。
但巴菲特目前不缺钱,手头的现金还很多,未来对银行股会有一些调仓,但是大规模卖出银行股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卖出银行股后,目前真正可投的股票还不多。
新京报:如何评价摩根大通、富国银行一季度财报净利润大幅下滑?
陈凯丰:摩根士丹利主要业务以财富管理为主,业绩有所下降,但是我认为不算下降太大,而且很多交易业务的盈利状况很不错。
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的盈利下降,主要是大幅度计提了坏账准备。贷款损失拨备达十年最高。这其实就是做好了如果二三季度经济衰退,有足够坏账准备金,所以如果下一步经济没那么差,这些钱到时候又会退回来成为利润。这其实是典型的美国银行业的做法,把坏消息先定价,其实不是真正的损失。
疫情黑天鹅下巴菲特如何投资?
“个人觉得他应再多买一些医疗、科技行业的股票”
新京报:作为股东,你希望他目前持有更多现金吗?
陈凯丰:目前伯克希尔现金足够多了,2019年年末,伯克希尔的现金囤积接近创纪录水平,伯克希尔•哈撒韦在保险和其他主要业务中持有1280亿美元现金及等价物。我觉得他现在的现金流很好,我个人觉得他应该再多买一些医疗、科技行业的股票。巴菲特是比尔盖茨的好朋友,其实我认为他可以多专注科技行业。
新京报:你觉得目前的仓位太轻还是太重了?
陈凯丰:我在巴菲特的股东大会现场看到很多投资人是老年人,这一批人从几十年前跟着巴菲特开始投资,很多的身家和财富都放在了伯克希尔的股票上面,所以巴菲特的态度还是宁愿不去多赚一些钱,但至少要确保他手头的钱不能亏太多,最大程度保证资金的安全。
近期巴菲特为什么“借钱”?
“估计会做一些并购”
新京报:4月9日,伯克希尔还发行了以日元计价的债券。3月初,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出售了总计近11亿美元的欧元计价债券。早在去年10月左右,有媒体报道大量现金被巴菲特从股市抽离,用来买无风险的国债。你认为当前环境下伯克希尔下一个重点是海外债券市场吗?
陈凯丰:投资债券市场去融资是巴菲特的偏好。因为他一直以来的观点是,利率最终还会涨,通货膨胀肯定会出现,现在利率成本更低,能拿一些零利率的债券,去做融资是很好的事情,这其实在加杠杆。
新京报:你认为巴菲特为什么在近期“借钱”?
陈凯丰:他下一步可能还是要有些大的动作,把钱投出去,不会只放在账户上面。就像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巴菲特斥资263亿美元收购铁路公司,当时的收购金额创了巴菲特的投资生涯新高。
我估计会做一些并购,这也是他此前经常会做的。我觉得他喜欢消费品行业,尤其是食品,他也很喜欢制造业,包括能源公司,例如风能发电、拉斯维加斯的发电厂等都是他在做的行业。
真实华尔街:
做房地产开发贷的中小商业银行受到冲击,很多中小对冲基金倒闭
新京报:华尔街中小银行现状?
陈凯丰:看具体情况,如果是做投行交易的,IPO项目的进展肯定缓慢很多,就要看并购(业务)的情况,这部分的收益还是比较乐观的。
做商业贷款业务要看行业。在美国做房地产开发的中资机构很多亏损倒闭了。本质原因还是水土不服,疫情只是加剧了倒闭的情况。实际上美国的房地产是很好的行业,但是一般都是做物流、医院、数据中心等用途的投资,而中资的房地产开发商都喜欢搞办公楼,这都是供大于求的行业,就我的观察来看,整个曼哈顿的高端房地产消化很慢。
这样一来,房地产开发商倒闭后会产生很多坏账。美国的大型商业银行被美联储严格监管,其实是不能给房地产开发商贷款的,但是中小银行相对可以。房地产开发商倒闭对这些中小商业银行的利润有很大的影响。
新京报:具体到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目前现状如何?
陈凯丰:美股此前的大跌对共同基金行业影响不大,目前美股行情普遍好转,如果持有不动的话,今年没什么大问题。
对冲基金因为有杠杆、交易量很大,今年受到的影响很大,很多中小的对冲基金已经关门了。美股大跌对于桥水基金、包括文艺复兴科技、AQR等全球资产管理规模居前几名的对冲基金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巨额的亏损。
新京报:你认为目前美国对冲基金普遍的杠杆率还高吗?
陈凯丰:最近一段时间大家降杠杆降得非常厉害。主要是由于资产亏损后的止损。
美股未来如何?
会有板块分化,银行业、航空业会处于长期熊市
新京报:美股是否会重演2008次贷危机?
陈凯丰:主要还是要看预期,目前已经处于危机里了,并且危机很严重。我们可以看到股市大跌,美联储的积极救市。
新京报:美股的未来如何?
陈凯丰:未来会有板块分化,我觉得银行业可能是一个长期的熊市了。零利率情况下,银行好不了。同时,航空业估计也是长期熊市。但是像医疗业、医药、科技可能就是长期的牛市。这点跟A股市场也有些类似。
美股现在估值是很便宜的,美股的估值比A股估值要低30%-50%。现在美股整体PE约在16倍-18倍的样子,A股的估值是二十几倍的水平,如果说美股估值贵,那全世界没有一个便宜的股市。可以看到亚马逊在跌后马上回来了,已经创了新高。
新京报:近期华尔街投行集体宣布美股牛市已经来临,你认为是否如此?
陈凯丰:这个很难说,华尔街投行的观点几天就变一下,他们的观点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从技术上的定义来说,从低点涨30%就是牛市,那么在3月底就已经开始了,从数字上看确实没错,但现在市场后面还有很多风险,很难说进入了传统意义上的牛市。
“无限量QE后美联储还有弹药可用”
新京报:美联储在宣布无限量QE后是否还有弹药可用?
陈凯丰:有,美联储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说直接进场干预,提供流动性,美联储现在已经对全球14个中央银行提供了50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了。其实全球各国的中央银行实际上都跑到美联储来借钱了。
再比如说,美联储监管的是美国的银行体系,美国银行体系的杠杆率是很低的,资本金充足率是其他国家银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只要美联储允许,让银行把资本充足率降低一点,银行可以释放的流动性规模就非常巨大,至少几万亿美元。
美股四次熔断后全球资本流向:“全球的资金还在大量涌入美国”
新京报:美股的四次熔断,世界的资本流向是否也在变化?
陈凯丰:这几个月,全球的资金还在大量涌入美国。熔断代表的是市场的恐慌情绪很严重,但是其实每次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资产都会选择钱往美国流入,主要是为了避险,很多人视美国市场为避风港。
新京报记者张姝欣编辑岳彩周李薇佳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