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感悟思想的永恒魅力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纪念日。我们不会忘记,他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尤其是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进程。历经时空转换、岁月洗礼而经久不衰,马克思主义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这套学说为什么能够改变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新中国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巨大成就,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是我们纪念马克思、恩格斯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我们感悟思想的永恒魅力需要思考的问题。
分析人类社会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之所以能够改变中国社会的进程,是因为它把哲学从“天国”拉回“人间”,将关注视角对准现实社会,提供了分析人类社会的基本方法。马克思提出的新世界观中的“世界”,不是外在于人和社会的抽象的存在,而是由我们的活动、我们的关系和我们的观念所构成的统一体。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就是要解释和改变我们的活动、我们的关系、我们的观念。
马克思为此对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进行了解剖,将其划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其总和构成经济基础)、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等要素。这种划分让我们明白,在不同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中心问题和主要矛盾,要善于抓住中心问题和主要矛盾并着力解决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最先解决的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问题,让中国获得了主权独立和民族解放。改革开放抓住了最具基础性作用的要素——生产力,确立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明确的基本理念或思路,就是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个阶段,都能看到这种社会方法论的作用。
马克思还把人的生活区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由此可看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论原点。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转变为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美好生活不是对立于物质文化生活,实际上它是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多重所指,是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致力于实现满足的需要。
现代社会问题的精准把脉
解释世界、改变世界,就是要观察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审视的“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是特权和等级逻辑终结后的国家和社会。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公民身份,都拥有自由权、财产权、人权等政治权利和自由,也就是都在政治领域获得了解放,马克思称之为政治解放。但他发现,人们仅在政治国家层面上获得解放是不够的,没有物质生产领域、经济社会领域的解放作为基础,政治国家层面的权利和自由,可能就会沦为形式,就会沦为少数人而不是大多数人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解放是所有人或大部分人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观念等领域的解放,也就是人的解放。
马克思发现,现代社会实际上出现了两大领域的割裂,一个是政治国家,一个是市民社会,问题的根源就在作为物质生活关系总和的市民社会领域。在市民社会中,他发现三个根本问题。一是公民或“公人”更多是理论上的宣称,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私人”;二是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有公民之分,还有阶级之分;三是资本是现代社会真正的主宰者,谁拥有资本谁就能拥有一切。
要看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完全否定资本,还肯定了资本的历史作用。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既要利用好资本和市场的活力来发展经济,又要防止资本扩张带来政治腐败、社会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中国在制度设计上没有给资本操控政治、主宰权力以合法性和正当性,国有企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能使权力保持独立的“经济基础”,也能防止资本向一切领域渗透。
崇高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
观察时代是为了引领时代,就应该谋划未来。与很多哲学家、思想家对人类社会持悲观态度不同,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以一种冷峻的、犀利的眼光看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但他们对未来社会走向抱有乐观希望,从而能够达到激励人们不断奋斗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相信社会之人本身会改变,相信人类一定会不断地理顺生产关系,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最终走向大多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走向共产主义。在他们看来,共产主义就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奋斗目标,“共产主义从出现到实现”就是人类社会的一条价值主线。
要引领时代,既要有美好主观愿望,又要尊重客观历史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是理想的,又是务实的,他们从来没有认为共产主义能一步到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认为应该将这项事业看作长远目标,根据不同阶段制定近期目标。在晚年的时候,马克思还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过过渡阶段,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后被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设想。
把小目标、中目标、大目标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为那些为崇高社会理想而奋斗的政党、国家乃至个人提供的必要指南。共产主义理想和目标激励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包含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产主义社会等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正是对这些富有感召力战略目标的追求。
实现社会理想的现实路径
光有理想不行,还得找到实现理想的路径。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为人类社会树立了远大理想,而且还指明了通往理想的现实道路。这条道路最直接的表达就是革命之路。马克思主义从开始传入中国,到被接受并最终改变中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主张革命的理论,并能够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坚定地选择了政治革命这条路,自觉承担起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使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今天中国取得的一切成就奠定了政治前提。有人错误地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就不再走革命之路,实际上没有认识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当代中国新的伟大革命。
中国的道路一直都是一条革命之路,只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革命有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之分,全面深化改革更加凸显了社会革命的意义,即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方位变革。革命的本质不在于采用何种手段或方式,而在于能否建造出新的社会形态。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一定意义上就是实现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要看到的是,当今中国要解决在改革深水区和矛盾凸显期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也必须靠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来带动整个中国的社会革命。这是解决当前中国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路径。
改变社会的主体力量打造
一种理论要改变社会历史进程,最终还是要靠人,还是要找到相信并依靠这套理论、愿意并有能力将其中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主体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是非常注重激发革命主体意识、发挥政治主体力量的哲学家。他们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哲学定位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哲学的“物质武器”;他们一生始终相信无产阶级能够完成人的解放的使命,相信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还非常注重领导力量即共产党人作用的发挥。众所周知,他们曾以“宣言”的形式公开说明了共产党人的基本观点、目的、意图,宣布了共产党将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它近期和长期的目标是什么,它将如何进行行动。正是如此注重主体力量和领导力量的打造,他们才能实现“精神变物质”,使自己的理论不仅成为解释世界的理论,还成为改变世界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为基础,在其丰富的历史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性质、宗旨、使命、目标、任务、路线等内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发挥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社会进程中领导力量的作用。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这都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观点相一致,都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在中国社会继续发挥作用的表现。党的领导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陈培永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