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负油价”加重恐慌情绪,稳经济不妨借鉴中国经验
继美股四次熔断后,北京时间4月21日凌晨,美国原油期货5月合约首次跌至负区域,盘中一度至每桶-40美元,再次让大众高呼“活久见”。史无前例的“负油价”进一步加重了疫情下人们的恐慌情绪,担心经济大萧条或将临近。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晋斌认为,无需过度解读此次“负油价”的极端情况,随着疫情逐步受控,油价和经济大盘也会随之企稳。
最新出炉的3月份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触底回升的迹象。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显示,今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少有几个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业界专家分析,从强有力的疫情防控到复产复工稳定经济,中国都为世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负油价”对成品油价格影响不大
分析此次出现“负油价”的原因,主要是疫情导致的需求端疲软。当前,美国新冠肺炎疫情仍处高峰期,累计确诊人数已超80万,市场需求大量减少,前期石油库存近乎饱和。但是,原油不同于一般产品,买方必须找到储油库储存,不可随意处理,否则将面临高额环保罚款。因此,此次原油出现买方倒贴钱的罕见情况,可以解释为是过剩的原油为储存支付费用。
不过,“负油价”只是金融期货产品的价格,并不是现货商品的价格,而且目前全球75%的贸易挂钩的是布伦特油价,而非美国原油价格,“负油价”对当前世界石油贸易的影响不是很大。“对国内油价市场更没有太大影响,有也只是心理上的影响。”中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分析。
“负油价”为何不能直接影响到了国内成品油价格?这是由于此前国家发改委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控设置了“天花板价”与“地板价”,即到达调控上限的130美元/桶与下限的40美元/桶时将暂停调价,这也让国内油价在与国际市场联动的基础上,留有一定的独立空间,让国际油价暴涨时保护消费者权益,而国际油价暴跌时维持是石化企业的正常运营。
警惕恐慌情绪蔓延
22日,美国WTI原油的6月合约价格跟跌超过15%,仍报收于21美元/桶附近,12月合约则在30美元/桶附近。不过,上海原油价格跌停,主力合约SC2006,以210.6元/桶收盘,下跌23.5元,跌幅为10.04%,再创上市以来新低。
“要警惕恐慌情绪蔓延,信心比黄金还贵。”王晋斌提醒。
能源行业人士担心,最坏的情况是期货原油发生“实质性”违约,这样或将出现“原油堵库”现象,进而引发输油管道停输,油田被迫停产,危及全球能源供应安全,甚至进一步将风险传导至资本市场引发金融危机。
疫情挥之不去,全球越来越多的地区经济生活“停摆”,是否会带来类似于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央视21日就此连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朱民判断,这一次危机的情况比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得多。“衰退是板上钉钉,会不会走到萧条?还是取决于疫情。”他认为,如果疫情进一步发展,进一步严重,有第二波,从现在的区域转到非洲、南亚等,时间拖得很长的话,不排除走向萧条,但从现在看还不至于。
稳经济战疫成功是前提
如何阻断恐慌情绪,进而稳定油价乃至经济全局?成功控制疫情将是首要前提。
对此,最新一期医学界权威学术刊物《柳叶刀》发表社论:新冠疫情在中国得到迅速遏制令人印象深刻,为其他国家树立了鼓舞人心的榜样。
《柳叶刀》社论中称,及早发现病例、追踪接触者以及改变人群行为等积极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在中国遏制疫情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中国正在逐步谨慎地复工、复学,实施科学的“解封”策略对于持续遏制疫情发展来说非常重要。随着其他国家开始考虑和逐步实施本国的防控措施退出策略,中国的经验会受到全世界密切关注。
得益于果断而强有力的防控手段与措施,目前,中国已基本控制疫情,各行各业有序复工复产,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一季度数据,3月基本全部经济指标相比前2月出现明显改善,显示着中国经济正企稳向好,从疫情阴霾中复苏。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发布的预测,2020年全球GDP将衰退3%,其对中国GDP的增长预测为1.2%,而对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的增长预测均为负数。值得一提的是,IMF对中国2021年的GDP增长预测为9.2%,远高于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等预测,这也显示出,IMF认为中国经济将在全球率先复苏。
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3月底的记者会上就强调:“中国采取的控制疫情的措施,对第一季度GDP产生了明显影响。中国目前在加紧复工复产,不仅正在从危机转向恢复,也在向其他国家提供专业经验。鉴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中国在2020表现良好对中国是好事,对世界也是好事。”
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国经济历来具有极强韧性。根据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一季度宏观数分报告,越是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经济表现在全球相对越出色。在全球经济深受重创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地位或将逆势增长。
记者赵语涵
责任编辑:刘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