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口支援搭金桥 真帮实助促发展 ——记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

原标题:对口支援搭金桥真帮实助促发展——记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

“本次挂职担任青海师范大学校长的史培军同志,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拥有丰富的行政管理和组织领导经验,同时,作为自然地理学、资源开发与减灾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专家,与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和较高的学术声望,必将为青海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及科研发展增添新动能。”——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

2018年7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与青海师范大学签署了对口帮扶协议。史培军正式进入青海师范大学任职,带领青海师范大学,为建设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引进高端人才借彼之长补己之短

进入青海师大后,史培军全面了解了学校基本情况。此时青海师范大学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如何更加精准、有效地帮助青海师范大学发展?这个问题是史培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对口支援就是要借彼之长补己之短。青海师范大学现在最缺的就是专业人才。”问题得到答案后,史培军便立即赋予行动。

本着“精准对接、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促进发展”的原则,史培军结合青海师范大学办学实际,以全面推动青海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层次、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学校管理水平为目标,多方协调,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全力支持与省委组织部的牵引下,他精心挑选了8位北京师范大学知名专家教授,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学科建设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所学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等,史培军亲自一一落实、盛情邀请。8位高层次专家集体援青,机会难得、人才难得,开创了对口援青工作的新局面。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这次“人才援青”活动。

2019年4月19日,青海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对口支援专家聘任会。聘任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雁、王静爱、周明全、葛岳静、王英典、张皓、洪成文、潘耀忠8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为青海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其中,李小雁、周明全、葛岳静、王英典教授分别担任“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计算机学院院长、地理科学学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2018年夏天,史校长给我打电话沟通此事,我一口就答应了下来,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贡献一己之力,我义不容辞。一次性选派8位专家开展智力支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上还是首次。可见史校长的良苦用心,我们8个人也深知自己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愿意在青海师范大学真正干出点事来!”周明全真诚地说。

至此,8位高端人才集结完毕,踏上了援青之路,翻开了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的新篇章!

全面精准帮扶追求务实显成效

“我上任后,第一时间与生命科学学院全体教师、相关负责同志进行座谈,一起对学院进行‘自我诊断’,明确学院目前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的方向等。”王英典说。

经过座谈会、与学科建设负责同志谈话、集体多次谈论和调研后,王英典明确了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下一步的发展:调结构、建团队,助力学科发展,提升学科质量,为生命科学学院量身定做了“3521”综合改革方案。

王英典说,学科是推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引擎。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应该立足青海实际,抓住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的优势,调整学院学科设置,在本科原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教育方向的基础上,策划新设生物科学方向;取消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使生物技术专业在资源药物方向和功能食品方向上形成专业办学新特色;积极筹建生态学本科专业。并且,他希望3-5年后,为建设一个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高原生物学博士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及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命科学学院是2017年新建的学科,作为学院负责人,真是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对学院未来发展的方向感到非常茫然。王院长来了以后,从学院制度建设、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带来了最新的理念,为我们确定了发展方向。我们现在觉得思路非常清楚,底气十足。”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马建滨说。

“要根据青海师范大学的实际情况,实施精准帮扶。‘一刀切’的工作方式绝对不行。”其他几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也都像王英典教授一样扎实、细致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

为了加强青海师大地理科学建设,使之成为省内一流、西北有引领力、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科。葛岳静、王静爱、潘耀忠和李小雁四位教授,来到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后,分别与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科学(师范)、地理信息科学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四门学科的负责人精准对接,实施了学科“双带头人”制度,全方位帮扶学科团队的建设发展,带出能彰显学科特色、老中青结合、学科结构优势突出的研究团队。

2019年10月17日,《青藏高原历史文献集成》在我省正式面世,这套丛书是有关青藏高原历史研究的大型基础性文献资料汇编,是由张皓教授悉心策划、组建编委会、提供材料等,帮助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完成的,总计78册;洪成文教授帮助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设计2020年主打科研项目,并亲力亲为,全程参与,耐心指导;史培军校长和8位教授为青海师大不断柔性引进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先后派多名专家、教授来青海师大做讲座,指导帮助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工作。

……

史培军和8位教授用心、用情、用力在各个方面帮助青海师大,他们说,来到这里就要干点实事儿,不辱使命!现在,北京师大与青海师大形成了深度融洽、融合、融通的良好态势,有效拓展提升了青海师大教师的学术视野和专业水平,有力促进了青海师大学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为青海师大学科上档次、上台阶提供了强劲动力。

展现教育情怀倾尽所能助发展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这句话是8位教授在青海工作的真实感受。

连续在国外出差数日后,洪成文教授还是果断放弃周末,第一时间赶到青海师范大学,帮助教育学院逐字逐句修改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申报材料。

周明全教授是8位教授中年龄最大的,并曾患有脑梗,但他依旧频繁来到青海,积极开展工作。他说:“我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立足青藏高原实际,引进国际新型技术,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和藏文化遗产研究相结合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同时,能培养从事文化遗产数字化和虚拟修复研究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团队,提升西北地区教育质量,也推动青海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工作。”

“我觉得我们来帮助青海师大,关键是要培养人才,增强青海师大师资力量,真正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从单纯‘输血’,转变为帮助青海师大实现‘造血’功能,人才有了,可以辐射到青海全省,真正提升青海的教育质量。”王英典教授说。

“我深知西部对人才的需求,希望可以倾尽自己的全力,把更多的项目、经验、团队带到青海师大,同时,把青海师大的教师带出去,开阔眼界,提升水平,为青海师大增添学术声誉。”葛岳静教授说。

严谨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敬业奉献的工作精神,这就是他们教育情怀的具体体现。他们倾尽全力让加快发展西部高等教育的号角吹得更加嘹亮。

他们情系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和青海师大的建设发展。接下来,8名高层次人才将继续重点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对青海师范大学进行帮扶。

在教学方面,重点协助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提升学生培养水平;开办学科前沿领域专题讲座,发展学术文化,拓展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指导开展《青藏高原》MOOC建设和共享,到2020年建成并成为国家精品课程的重要部分。

在科研方面,带领青年教师申报国家级课题、重大科研项目等,协同开展专业领域科研项目,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实现在面上基金和承担国家级科研任务的突破。

在人才培养方面,吸收和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博士后研究,培养学科带头人,支持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工作和高水平学术会议,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青年学科骨干。

在服务社会方面,依托学科平台建设和研究团队建设,为我省相关政策出台和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编制青藏高原缺氧环境及其环境健康效应系列地图,量化各影响因子贡献率,初步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青藏高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理、过程与格局,定量评估其对人口与家畜环境健康影响;建立“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研究站”,成为国际上首个青藏高原水土气生综合过程和地球关键带科学研究平台。

8位教授以深度思想、超前眼光、无私品格和坦荡胸怀,有主见、有远见地植根实情的需求调研,引领方向的远景规划,夯实基础的规范树立,盘活资源的平台搭建,激励人心的制度安排,利于长远的机制探索等等,让青海师大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与活力,创立了教育对口援青的新局面,也使得我省高校教育未来发展前景可期。(李雪萌)

相关阅读:
图解工作任务2 不断增强"两个维护"的自觉性坚定性 香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增至93例,其中14例与“福慧精舍”佛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