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6年间,细数北京6大“新变化”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题:京津冀协同发展6年间,细数北京6大“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任峰
城市副中心建设框架有序拉开,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稳步推进……记者日前从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举行的视频会议了解到,京津冀协同发展6年间,北京持续增强与津冀协同联动,城市发展深刻转型,协同发展重点领域、任务不断实现新突破。
变化一:“疏”字当头,产业对接协作持续深化
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2.28万件,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759家,疏解提升市场631个、物流中心122个……过去6年来,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交出一份亮眼答卷。“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在减量中倒逼集约高效,北京与津冀产业协同蹄疾步稳。”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协同综合处处长周浩说。2019年,三地经信部门签署《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备忘录》,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随着一批特色示范园区崛起,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变化二:城市副中心“振翅”,建设框架有序拉开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建筑工地上,机械轰鸣,工人们戴着口罩有序作业。周浩介绍,随着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开诊,医疗服务量逐步上升;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加快推进。与此同时,北京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52个签约项目相继落地,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廊坊校区挂牌。
变化三:交通一体,北京市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全部打通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支撑系统。2019年6月,交通运输部及三省市交通部门共同签署《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全线绕出北京市域方案备忘录》,“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全线绕出北京市域”迈出关键性一步。北京市交通委协同发展处处长赵阳介绍,6年来,北京市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全部打通,国省干线“瓶颈路段”大部分已消除。
变化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长效机制逐步确立
2014年至2019年,京津冀三地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北京市从2014年的85.9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42微克/立方米,降幅51%,京津冀区域降幅46%。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处长梁文玥介绍,三地在完善协作机制、统一规划、统一立法、统一标准、联合执法等多方面深入合作,协同治理成效明显。
变化五:协同创新步伐加快,科创园区链加快形成
作为首都科技创新主平台,“三城一区”阔步前行。中关村科学城创新生态体系和新型城市形态更趋完善,未来科学城引入多元创新主体形成“混合型”研发格局,怀柔科学城“科学+城”建设框架全面拉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成果转化如火如荼。北京科创水平不断跃升,使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在京津冀区域转化应用。过去6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1063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超8000家,科创园区链加快形成。
变化六:着力缩小差距,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稳步推进
6年来,三地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方面,北京推进实施京张、京承、京唐、京廊、京保等重点医疗卫生合作项目34个。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8·10”工程和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顺利实施,累计推进实施27个中医对口合作项目。在教育方面,组建12个京津冀高校创新发展联盟,成立9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多所北京高水平中小学与河北省开展合作办学。
2020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节点之年。“我们正研究制订2020年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要点并抓好落实,确保高质量完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任务。”周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