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年味儿,其实就是活着的年俗

原标题:年味儿,其实就是活着的年俗

春节之际,新京报记者遍访了那些保留着传统民俗的村落和村落中的人们

又到年终岁尾、新春佳节之际,每年这个时候,总有人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了”。然而,年味儿究竟是什么?究竟要去哪里寻找失落的年味儿?

春节是四季轮回的起点和终点,也是过去数千年农业生产周期的轮回节点,一个春夏秋冬耕耘收藏的过程结束,人们总结得失、积累经验,启动新一年的规划。对一个农耕民族来说,这无疑是最重要的节日,因此,千年以来,逐渐形成了许许多多约定俗成的风俗,吃腊八粥、送灶神、炸年糕、祭祖先、走亲戚、拜大年……

所以,年味儿,其实就是一种仪式感,贴上窗花对联、下厨煎炒烹炸、打扫房屋、挂起灯笼,演起社戏……人们在一个又一个密集而忙碌的仪式中度过新春,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年味儿”。

百年现代化的历程,打破了传统农耕生活的节奏,那些建立在农耕生产上的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在城市里,大自然的节点被无限淡化,“不知季节变换”成为常态。甚至在乡村,科技的进步也改变了农业生产的规律,哪怕在严冬,温室大棚里也一片生机。

因此,那些植根于传统的农耕生活的仪式,也渐渐不再流行,在家里,人们不再亲手炸年糕、剪窗花,在社区里,也少见张灯结彩、舞龙舞狮,失去了传统的民俗,失去了仪式感,也就失去了年味儿。

然而,人有感性的一面,即便在现代社会,人们依旧需要仪式感,需要精神的富足。因此,那些原本失落或接近失落的民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的人,开始寻找,我们的年味儿在哪里?

年味儿在哪儿呢?它不在那些尘封已久的典籍里,也不在庄严肃穆的博物馆里,更不在浩如烟海的电子文档里。真正的民俗,一定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里,真正的文化,一定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

因此,春节之际,新京报记者遍访那些保留着传统民俗的村落和村落中的人,他们有的全村剪纸,把剪纸变成乡村振兴的产业,有的发展成了对联生产基地,每年销售数千吨对联,还有的人家,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的手艺,也传承着古老的礼仪和文化……

中国人说“礼失而求诸野”,其实,在广袤的乡间,在那些千百年传承不绝的村庄里,仍旧保留着大量的民间风俗,而且,许多地方并非僵化的传承,而是在现代化的历程中,把民俗变成在乡村振兴的资源,借助民俗,踏上快速现代化的道路。

这些,就是活着的民俗,或许,也就是“年味儿”,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年味儿并非一去不返,传统的民俗,依然能够在现代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编辑张树婧校对何燕

相关阅读:
卫健委:疫情信息每日发布 强化医护人员防护 教育部:学校非必要不举办聚集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