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962120”非急救业务人员满负荷运转如何破解?政协委员这样建议

原标题:“962120”非急救业务人员满负荷运转如何破解?政协委员这样建议

摘要:“962120”预约服务开通短短一年多,业务量已达每天约200车次,20到30组人员基本满负荷运转,常常供不应求,有的病人排队要等到傍晚,不堪煎熬,身心疲惫。

“962120”非急救业务人员满负荷运转如何破解?政协委员这样建议

前年,上海开通“962120”预约服务电话及微信预约客户端,试运营非急救业务,解决了老百姓的急难愁问题。市政协委员凤懋伦指出,“962120”预约服务开通短短一年多,业务量已达每天约200车次,20到30组人员基本满负荷运转,常常供不应求,有的病人排队要等到傍晚,不堪煎熬,身心疲惫。他建议,进一步完善非急救转运业务的制度设计,建立有异与急救车收费标准的非急救转运用车的价格管理机制,解决非急救转运问题。

非急救业务是根据《关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实分级救治,以提升急救服务效能而推行的一种新运营模式。凤懋伦认为,非急救业务满负荷发展,究其原因在于这几方面影响。一是业务统筹、确保急救。由于依靠完善组织构架、创新运行机制、规范服务行为、强化监督考核等举措,在没有增加人和车的情况下,通过院前急救体系内部统筹而实现的,迄今两者在人员配置与车辆使用上有交叉,是在确保急救的情况下,见缝插针式地进行非急救转运,一旦急救量大,就会影响到非急救转运这块业务。

另外,时段重叠、供求紧张也有影响。“病人出院、转院较多的是在上午,而急救量相对也是上午大,特别是集中在7点到9点多钟,这种带有规律性的特点,直接导致上午非急救业务量集中的时间段,恰恰是急救供车最紧张的时刻。”他说,急救中心工作辛苦、紧张程度高、责任压力大,人员流动频繁。前些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到若干政策支持,收入提高,人员逐步稳定,但是随着相关政策实施10年期限的到来,以及自然更替,人员补给问题又逐渐突出。由于非急救转运业务是在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新开拓的,随着业务量剧增,人手日渐捉襟见肘,有车,但人手不够,“运营成本逐年上升,非急救转运一车次的实际成本远超100多元的收费。”

李红委员建议,在继续院前急救体系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非急救业务模式运营的前提下,针对非急救业务的特点,通过完善急救中心人员结构、分类配置的方法,面向社会招聘具有医护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包括因年龄从应急救援系统退出的人员等,作为非急救转运车辆随车救护员,缓解人手紧张的矛盾,增加非急救转运的出车量,以缓解和解决当前供求紧张问题。另一方面,针对上海深度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转运过程的安全考虑,争取以此方式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非急救转运业务的独立运营,成为上海市急救中心的一个独立业务板块,专门配置人与车及设备等,以适应随老龄化不断加深而日益增加的社会实际需求,服务有需求的老年人和其他市民。

他还建议,进一步加强以吸引和稳定人员、鼓励和促进人员成才为主的新一轮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继续给予政策支持,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增设相应的一线急救医生和救护员等的特殊岗位补贴,根据工作实绩和服务年限,相应提高薪酬收入。完善职业发展的制度安排,打通高年资急救医生转岗社区全科医生、大年龄随车救护员转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辅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职业培训的制度设计,医生规培、救护员在岗培训等要与急救医生和救护员的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院前急救工作的实际相结合,急救医生规培在课程设置、技能要求和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院前急救工作的特点,作必要的个性化设置,提高针对性和适用性;在职称评定中,应该考虑院前急救工作的特性,作出制度性的安排。

从着眼老龄化发展的趋势来看,黄鸣委员建议,继续保持健康医学院院前急救专业的招生规模,尝试定向培养,实现上海急救医生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在相关大专或有基础的职业学校开设救护员专业,或在相关专业开设救护员班,进行定向培训,生源可来自应届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也可尝试招收来自社会的历届生或退伍军人等。关于定价问题,以成本测算为基础,参照市场化运营价格标准,兼顾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制定合理的且为普通市民能够承受的价格。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彭薇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笪曦

相关阅读:
教育捐赠发展迅速,须重视高校“新攸关群体” 新城发展下跌近6% 业内称或因配售引起股价正常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