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武强木版年画:红挨黄喜洋洋 要喜气红和绿

原标题:武强木版年画:红挨黄喜洋洋要喜气红和绿

这里的年画有传承久远的口诀:要喜气,红和绿;红挨紫,丑个死

新京报讯(记者张一川)“应说年画百家好,自是武强天下雄。”时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协会主席的冯骥才,在武强县考察历代年画古版和年画珍品时,挥笔题词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描述出了武强木版年画曾经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

武强年画博物馆馆长助理刘默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和专家的走访调查,发现武强年画的发行范围“北到海参崴,南到中国香港,东到日本,西到中国新疆”,在北京、天津、河南、浙江、东北等地共有180多处批发点,甚至还包括另一个著名的木版年画小镇杨柳青。1993年,武强这个河北省衡水市北部的小县城,获得当时文化部授名:“中国木版年画艺术之乡”。这里曾经发现出大量明清年代的古版年画,也有传承久远的“画决”,比如“红挨黄,喜洋洋”、“红挨紫,丑个死”、“要喜气,红和绿”,至今琅琅上口。

武强木版年画:红挨黄喜洋洋 要喜气红和绿

大花瓶年画,花瓶代表平安,牡丹花象征富贵,瓶中所插的牡丹花、荷花、菊花和梅花象征一年四季平安富贵。果盘中的寿桃、佛手、广柑、葡萄和切开的西瓜,表示多子、多福、多寿。受访者供图

农民市场诞生的粗犷年画

“粗犷”,提到武强年画的特点时,武强年画博物馆研究室的刘兵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词。武强年画在绘稿上用线简练,线刻大刀阔斧、粗犷奔放、高度概括,“不像杨柳青的精妙、桃花坞的柔媚。”

刘兵说,这与武强年画历史上所面对的消费能力较低的农民市场有很大关系,“造价比较低,所以制作上也比较简练、质朴。”

造价和工艺上的限制,又间接催生了武强年画另外两个特点。

其一是造型夸张,人物造型的头身比超出常规的一比七左右,达到了一比五;而动物则更是大胆夸张,有“十斤狮子九斤头”的说法。

武强木版年画:红挨黄喜洋洋 要喜气红和绿

狮子滚绣球年画,民俗认为狮子是赐子的神兽,所以凡画狮子必画绣球,因为绣球是古代女性向男子抛打的定情信物,“狮子滚绣球”承载人们希冀夫妻婚姻美满幸福、子孙不断的美好愿望。受访者供图

第二个特点则是偏好使用鲜艳亮丽、对比强烈的色彩,“过去北方农村中没有什么色彩,都是土墙,所以更喜欢艳丽的色彩。”刘兵表示。

河北师范大学的一位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曾经收集整理了大量武强年画“画决”:“红挨黄,喜洋洋”、“红挨紫,丑个死”、“要喜气,红和绿”、“要是扬,一片黄”……

这些色彩丰富的年画被老百姓张贴在家里的各个地方,武强年画也逐渐发展出门画、中堂、对联、条屏、窗画、灶画、炕围、桌围、灯方、扇面、册页、西洋镜、博戏图等30多种不同形式。“比如大门要贴武门神,二门要贴文门神,年轻父母门上就贴娃娃门神;屋里炕边以及窗花上贴‘戏出’,当故事看。”刘兵介绍。

武强木版年画:红挨黄喜洋洋 要喜气红和绿

鞭锏门神年画,以唐代大将秦琼、尉迟敬德为原形,因其二位曾为唐太宗李世民宫门镇鬼,故从宫庭至民间被普遍敬为门神。通常秦琼(净脸)居右,敬德(花脸)居左。因二位手持鞭锏,故称为“鞭锏门神”。受访者供图

刘兵口中的“戏出”,指的就是民间戏曲场景。武强年画的题材和内容除了这类“戏出”,还有神像、节俗、农事耕作、娱乐百戏、历史典故、新闻时事、组字画谜等,“冯骥才老师曾评价武强年画是‘农耕社会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刘兵说。

藏在炕洞中的明清古版

据武强年画博物馆资料介绍,博物馆馆藏一件《盘古至今历代帝王全图》,最后一位皇帝是元朝追尊为太祖的铁木真。由此推断,“武强年画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即宋朝时期。而到清朝康熙、嘉庆年间,武强年画发展逐渐繁盛。

根据武强年画博物馆馆长助理刘默的文章记录,历史上,武强县109个村庄有画业作坊,42个村的作坊规模较大,如旧城、郑厂、杜林村、张法台等村的案台都在200付以上;22个村庄有画店,仅南关村就有画店144家。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上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中,武强年画都遭受了不小的灾难和损失。

武强木版年画:红挨黄喜洋洋 要喜气红和绿

冯骥才和其他专家考察武强木板年画。受访者供图

2003年10月11日,在冯骥才和多位官员、专家参与指挥的“武强旧城村秘藏古版的抢救挖掘”中,在贾家旧居房顶内一次发掘出清朝至民国初年武强年画古版159块,其中有13块被专家评为“民间国宝”。《人民日报》当时报道,工作人员甚至当场用古版刷墨印刷出一张张墨线年画,“构图饱满,栩栩如生”。

遗憾的是,大部分画版已有不同程度的腐烂或被虫蛀蚀。刘兵介绍,2009年和2011年,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在反复探索下,分别修复了这批年画古版中的21块和8块。

武强木版年画:红挨黄喜洋洋 要喜气红和绿

文保人员冒雨抢救年画古版。受访者供图

除了藏在旧城村贾家旧居房顶中的年画古版,武强年画博物馆资料介绍,还有300多块古版藏在乔町村韩治国老人的房顶上,500多块古版藏在杜林村吴湘莲老人的炕洞里和夹皮墙中,以及丰富的年画资料被大段庄民间艺人吴春沾藏在风箱里。其中吴湘莲老人所藏的“父子协力山成玉,兄弟同心土变金”花鸟组字对联画版,经鉴定系明代古版。这些古版和资料先后被当事人捐赠给了武强年画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

在“武强旧城村秘藏古版的抢救挖掘”半个多月后,武强年画被定为全国首批十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之一。

年画跃出纸上走入生活

2006年5月20日,武强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武强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如何在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将武强年画更好地发展、推广,一直是武强年画艺人们思考的问题。他们给出的答案是:与时俱进。

如2007年6月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强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的马习钦,上世纪90年代末,即把原来使用的植物染料,改为广告颜料印刷;同时根据广告颜料的特点,改进了印刷工序,使得木版年画的画幅更加清晰美观,装裱也更加容易、不跑色。

武强木版年画:红挨黄喜洋洋 要喜气红和绿

九九消寒图年画,是中国古代以九计日的方法,记录数九日期天气变化情况,总结一下来年天气变化情况,用来指导生产。欣赏与实用性结合在一起,深受广大农民所喜爱。受访者供图

另一方面,马习钦又坚持使用手工刻版。他曾对媒体表示,机器刻版的两种方式,要么“刻出来的交叉点是圆的,无棱无角,没活力,印出的画面死板”;要么“线条直上直下,不流畅,印刷时稍不注意就会把纸卡破”——因而,“都不如咱手工的”。

刘兵则表示,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时代条件与以前不一样了,“像靛蓝草现在都找不着了,还用植物染色也不太现实。”而所有工序的改进或保留,标准都在于“顺不顺手”,“以前的武强年画也是有变化的。”刘兵说。

在抗日战争时期,武强的年画艺人就曾绘制印刷了抗战门神、保卫祖国等宣传抗日的年画;政治运动的年代,年画艺人们又在年画上冠以“抓革命、促生产”、“只生一个好”等口号,让武强年画始终保持着旺销势头。

而今,玻璃窗替代了木窗,霓虹灯换下了纸糊灯笼,刘默在上述文章中写道,不少武强年画的形式在功能上显得“已经过时”。

也因如此,武强的年画艺人们采用“高档的宣纸、绫绢作原料”,精装制成高档的轴画、画片、册页、线装本画集等,或是瓷盘、刺绣、折扇、鼻烟壶、变色紫砂杯等各类文化产品,让武强木版年画跃出纸上、走入生活。

新京报记者张一川

编辑张树婧校对危卓

相关阅读:
用老年画 留住过新年的味道 《韩熙载夜宴图》、苏轼特展,故宫六百岁官宣重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