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区块链探索“时间银行”新应用,志愿服务或可通行通兑?

原标题:区块链探索“时间银行”新应用,志愿服务或可通行通兑?

“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通过为他人服务来储蓄时间,当自己需要帮助时,再从银行提取时间以获取他人服务。

新京报讯(记者马瑾倩)近年来,“时间银行”成为志愿服务领域的热词,但目前在国内,仍是以区域范围内试点的方式进行。如何让志愿服务时间成为通行凭证,在更广范围内流通兑换?区块链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

近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区块链分会联合多家志愿服务机构及专家学者达成《公益链共同发起人共识》,探讨区块链技术在志愿服务领域的应用,及初步构建公益链的可能。

区块链技术或将弥补“时间银行”数据透明度问题

“时间银行”的概念来自国外,指志愿者通过为他人服务来储蓄时间,当自己需要帮助时,再从银行提取时间以获取他人服务。目前,我国成都、武汉、济南、南京、珠海等地区也开展了时间银行应用社区养老服务实践的探索。

但现有的“时间银行”依赖简单结算存储,容易发生数据被篡改、时间积分发行和流通缺乏透明度以及结算依赖中心化等问题。而区块链技术似乎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弥补。

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区块链分会秘书长崔志如介绍,公益链采用了区块链的数据结构,用超级节点+子节点的方式处理数据,不仅能做到数据无法篡改、数据无法丢失、容错率高、信息采集能动性强,而且存储成本还低。用户确定后用私钥进行数字签名,签名后的数据同时经过相关机构签名,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志愿服务信息,然后,信息被各个节点广播到全网,完成信息上链的全过程。

通过“V积分”统一标记志愿服务时间

据介绍,该协会发起的公益链以“V积分”(V为志愿者volunteer之缩写)作为公益链时间银行的公益凭证,标记志愿服务的时间价值,并可在不违背志愿服务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兑换和流通。通过长期的信用检验,努力实现全球范围的通存通兑。

如何对“V积分”进行投放和管理?据介绍,发起人为此共同成立了管理公司,任何发起人不拥有该公司的收益分配权和剩余利益索取权。整个公益链的打造和建设将历时6-9个月。

崔志如表示,公益链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志愿服务管理效率低、持久性不强等问题,还可运用数据整合、分析和挖掘等手段,实现志愿服务领域的数据信息共享化、透明化,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体制建设。

专家:要在志愿服务时间通行通兑设计上做限制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认为,志愿服务总归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通过排名、嘉奖,甚至变成另外一种“公益币”可兑换,与志愿服务不求回报,无私奉献大爱精神之间或许存在冲突。如果制度设计能够让志愿服务时间可以彰显,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用服务时间兑换什么、如何兑换,在通行通兑设计时,需要在不违背志愿服务精神上做一些限制。

金锦萍表示,目前国内志愿服务登记系统通过确认志愿者身份、记录时间、颁发证书,以此成为证明,为志愿者带来一些社会竞争中的利好,但如何保证记录本身的真实性需要技术和制度的解决。

此外,志愿服务时间的记录以及在公益链计算中如何统一,存在一定的难点。个人认定的服务时间和机构认定的有效服务之间,可能存在记录不一致的情况,是继续保留有差别的记录,还是转换计算方法,制度设计上也存在很多挑战。

新京报记者马瑾倩

编辑李国君校对柳宝庆

相关阅读:
甘肃书记省长表态天水市河流污染问题:立行立改 终于 香港对将极端政治引入校园的“黄师”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