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每一个孩子 都不该孤单长大

原标题:每一个孩子都不该孤单长大

应该怎样爱一个孩子?

最高的标准有千万种,但最低的标准只有一种: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

在今天,这样的标准看起来很低,城市里的人们,甚至已经开始担忧父母的过度陪伴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但当你把目光投向乡村,在广袤的田野里,在山里乡间,甚至在小城镇上,还有数量庞大的孩子们,他们长期和父母分离,缺少最基本的照料和陪伴。

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一群“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出外务工6个月以上”的孩子。

这样的“标准定义”,绝大多数留守的孩子并不知道,甚至也没有听过。对他们来说,“留守”不是概念,是真实的生活,是想念父母但不能相见;是小学一年级就要住校,自己打饭、自己洗衣服,自己洗头;是周末自己一个人穿过田野和山岭回家,回到那个没有爸爸妈妈的家里……

每一个孩子都不该孤单长大

河南留守儿童们在学校学习生活。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2019年11月,北方已经进入冬天,南方的气温也开始下降。新京报记者走访河南、江西、湖南等地,跟随采访了数十位留守儿童,以及他们的爷爷、奶奶、妈妈、老师等。

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一年只能和父母见一两次。有的孩子父母双亡,被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有的孩子父母离异,却都不愿意抚养孩子;还有的孩子是纯粹的孤儿,不得不独自生活……

在河南,仅在一所学校,父母双亡、或父母虽在却不愿抚养的“事实孤儿”,就有190多个。

在江西,下晚自习后,六七岁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水龙头前接水,然后拎着水桶回宿舍,用冷水洗脚、洗脸。

在多山的湘西,有的孩子放学后,要爬上险峻的高山,回到父母不在的家里……

《世界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表示,“父母对儿童的养育和发展负有首要责任”,“国家应在父母履行抚养责任方面给予适当的协助”。

过去数十年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农村青壮年大量进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贡献力量。但城乡二元的割裂,城市公共服务的缺位,让他们不仅得不到足够的回报,甚至还要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他们的孩子,不得不留在乡村或者小城镇,孤单地成长。

在新京报乡村频道的这一轮探访中,我们也看到了更好的变化,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正得到越来越完善的保障,甚至入学、就医也不再成为问题。此外,各种公益服务、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领域。根据民政部2018年的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与2016年全国摸底排查数据相比,总体数量下降22.9%。

这固然令人欣喜,但并不意味着,更好的物质保障、更多的公共服务,就能够弥合他们成长中,因为父母缺席而留下的伤痕。

乡村工作,千头万绪,很多时候,他们仍是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被父母留在乡村,又被这忙碌的社会留在关注的目光之外。

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让他们健康地成长,不要在情感匮乏中迷失,不再忍受和父母分离的痛苦,不再孤单地长大,这不是慈善,甚至也无关怜悯,它关系的,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公平。“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这种对幸福感与获得感的承诺和追求,当然也指向孩子们,包括乡间的孩子。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编辑张树婧校对柳宝庆

相关阅读:
外逃7年 广东韶关“红通人员”黄鹭回国投案 中国羽毛球队队员鲁恺宣布退出国家队:已付出11年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