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薅羊毛”薅出“羊圈生态”,羊毛党不只是贪小便宜
“薅羊毛”薅出“羊圈生态”,说明黑产链条已越做越大,这就不是什么“贪小便宜”的问题了。
▲“羊毛党”展示薅到的“羊毛”。图/新京报网
这两天,新京报对“羊毛党”进行的起底,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羊毛党组织分工明确,参与者众多,已形成了“羊圈生态”:立于生态圈顶端的,是研究优惠活动设计方漏洞,拥有成百上千账号,使用技术手段“薅羊毛”的职业羊毛党;处在底端的,则是贪小便宜,利用闲暇时间注册各种账号,接收验证码,只为“薅得”一两块红包的底层真实用户。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羊毛党”已经不是个新鲜词汇了。事实上,“羊毛党”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中也暗含“鄙视链”。
如果说处于“鄙视链”底层的兼职羊毛党,还只是出于贪小便宜的心理,利用平台规则赚取信息不对称的差价,虽然不合理但未必不合法,那职业技术团队的危害无疑不容忽视。
就报道内容看,职业“羊毛党”背后的黑产链条,有严格的分工,上下游紧密协作,从提供批量注册账号的工具,到由闲散人员、大爷大妈组成的线报员收集所有福利信息,到利用账号模拟普通用户赚取收益,再到将“薅”来的优惠券等进行转移清洗,全是链条化运作。
正是靠着成熟的产业链,看似几毛几块的小优惠,才能够聚少成多,养活了大批职业“羊毛党”。一方面,这对用户的权益造成了损害,还伴随着隐私泄露的风险;另一方面,对互联网公司来说,原本用于拉新、提高活跃度的投入,换来的是僵尸用户,造成的财产损失也未必是小数目。有职业羊毛党就凭着群控千台手机薅羊毛,致企业损失上千万。
“薅羊毛”薅出“羊圈生态”,说明黑产链条已越做越大。这就不是什么“贪小便宜”的问题了,显然需要法律、监管和技术的精准发力。
近年来,法律层面也加强了对职业羊毛党的打击力度。就在最近,海淀区检察院就办理了一起因“薅羊毛”获罪的案件。被告最终被以“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这对职业“羊毛党”无疑是一记警钟。
但就法律层面来说,打击职业“羊毛党”,仍面临法律适用上的尴尬:即便可以依靠手段是否正当,来判定“羊毛党”是否合法,相应的规定仍是比较分散的,没有直接的标准来界定,在适用罪名上,盗窃、诈骗、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等都可能涉及。有鉴于此,有必要明确新的限制规定,或者更新相关法律。
在堵上法律的漏洞前,无论是平台还是监管部门,也都不能无动于衷。对平台来说,一些初创的互联网公司为了数据好看,拉到投资,对“羊毛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那些虚假账号来填充人气。但这只会恶化互联网生态,背后粗放的用户增长路径也理应早日抛弃。
而对监管部门来说,除了从严打击外,还得加强源头治理,尤其是得将打击的矛头对准产业链上游的那些恶意注册工具的提供商。斩断了源头,即便不能根绝职业“羊毛党”,也能大大提高“薅羊毛”的经济成本。
□熊志(媒体人)
编辑陈静校对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