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于蓝:红岩感人促改编,江姐没哭留遗憾

原标题:于蓝:红岩感人促改编,江姐没哭留遗憾

于蓝在银幕上塑造的都是经典角色:《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革命家庭》里的周莲、《龙须沟》中的程娘子、《林家铺子》中的张寡妇、《翠岗红旗》中的向五儿……但她却很谦虚地表示,“其实,我演的电影全加起来也就十来部”。

于蓝早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话剧团时,她的老师熊塞声曾对她说过:“表演可不是玩,这是一个战场,你就是要死在舞台上。”从此以后,于蓝就将根扎在了舞台上,将银幕作为战场,即便息影也担任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为中国电影继续发光发热。

于蓝:红岩感人促改编,江姐没哭留遗憾

生日:1921年6月3日

出生地:辽宁省岫岩

原名:于佩文

工作单位:北京电影制片厂

于蓝:红岩感人促改编,江姐没哭留遗憾

江姐当时要是哭出来,电影表现应更真实

于蓝最被观众记住的人物是《烈火中永生》的江姐。她曾说:“所有革命的伟绩、牺牲都是江姐做的,然而今天人们都把对江姐的爱给了我。”在饰演江姐前,于蓝和导演水华前往重庆,采访了大量在那个时代里进行斗争还幸存的共产党人,有一个跟江姐接触挺多的作者还跟于蓝讲了一些当年的事情。之后他们整理出来了20万字的资料。

于蓝:红岩感人促改编,江姐没哭留遗憾

《烈火中永生》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作为编剧的夏衍也留给了于蓝一句话:“千万不要演成刘胡兰式的女英雄,也不是赵一曼。”这对于蓝有很大启发,江姐是一位城市女性,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不然会显得很突兀,更无法在敌后生存。并且江姐作为一名地下工作者,必须有异于常人的淡定从容,小心谨慎。所以,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江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女性形象。于蓝特别满意最后一段,江姐和许云峰共赴刑场时,并没有用很强烈的情绪去渲染生离死别,而是十分平静从容地面对死亡。

不过,对于江姐这一角色,于蓝觉得在创作上仍然有遗憾之处。片中有一场江姐与双枪老太婆见面的戏,当时江姐刚刚得知自己的丈夫牺牲,在双枪老太婆的劝慰下,江姐忍住了眼泪说:“不应该含着眼泪闹革命。”这场戏演完之后,于蓝脑子里一直在总结,这段应该演得更好,江姐刚刚失去丈夫,面对如同母亲一样的双枪老太婆,眼泪一定是憋不住的,哭出来会更真实一些。

走访群众,在生活中萃取表演的乐趣

在出演第一部电影《白衣战士》(1949)之前,于蓝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已经有了8年的话剧表演经历,经常下乡为老百姓表演话剧。但拍电影对她来说仍是不小的挑战。她习惯将舞台上极具感染力的表演方式带到电影中,看起来不太自然。对自己的银幕处女作,于蓝不太满意,“当时根本谈不上角色创作,还很稚嫩”。

不过,于蓝很快又迎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张骏祥导演的《翠岗红旗》(1951年)找到了她,让她饰演1934年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宁都的红军家属向五儿。于蓝是地道的北方人,而向五儿是一位南方人,为了塑造好角色,于蓝在一个月时间里,采访了从省委书记到普通群众几十人。她曾记录下那段经历:“担罢水去园中采麻,由不熟练到能应付,我心里很是高兴。吃早饭时已经9时多,饭好像特别香甜。一整天和她们同劳动,夜晚也不肯放弃推米粉的活动……”影片上映之后,于蓝的表演受到了肯定。

于蓝:红岩感人促改编,江姐没哭留遗憾

《翠岗红旗》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于蓝继续享受着从生活中萃取表演的乐趣,这也成为她之后创作的一个信念。在根据老舍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龙须沟》中,于蓝饰演一位北京小杂院的劳动妇女“程娘子”。拍摄前,正怀着儿子田壮壮的于蓝,拖着已经肿胀的双腿,走访了北京很多大杂院、小胡同,还去天桥观察卖大饼的小媳妇们说话、数票子时的姿态,但始终没有找到那个形象。后来电影都快开拍了,有一天于蓝碰见了院子里门房的妻子苏嫂,她说话的架势,北京人的那种味道立马让于蓝与角色联系起来,“角色对丈夫儿子的关心,泼辣、豪爽、要强、爱面子都是从她身上学来的。”

对红色革命题材有很强的自觉性

于蓝的成就和她所处的时代是紧密相连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10岁的于蓝就在沈阳,她亲眼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景后,随家人逃难到河北张家口,抗战爆发后她又随家人来到北平,进入一所女子学校读书。后来,于蓝仅靠着两条腿,两个多月时间从北京出发,走了1000多公里路,来到抗日大前方延安。于蓝在决定奔赴延安之前,曾躲避到同窗好友赵书凤家中。赵母给女儿改了个名字,叫赵路,意寓一路顺当、平安。于蓝也让赵母给自己改个名字,大字不识一个的赵妈妈脱口而出:“你就叫蓝吧,万里无云的蓝天多好呀!”从此,她的原名“于佩文”再也没有用过。在延安的几年时间里,于蓝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和女子大学学习,晚上点着汽灯参加业余演出。直到今天,于蓝也说:“延安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

正是由于有着这种难忘的革命经历,于蓝对于红色革命题材有着很强的自觉性,很多题材的创作都是由她牵线搭桥的。

1961年,于蓝在医院检查身体,从报纸上读到了小说《红岩》的连载,一下子就被其中的英雄人物所打动,于是萌生了把故事搬上银幕的艺术冲动。片名《烈火中永生》就是于蓝想到的,灵感来自叶挺诗歌《囚歌》中的一句诗:“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这个片名最后由周恩来总理拍板决定,郭沫若亲笔题字。

《革命家庭》能够搬上大银幕,最初也是因为于蓝的提议。1960年,于蓝读了陶承的一本回忆录《我的一家》后极为感动,就联系北影厂将其搬上银幕,最终由《林家铺子》的导演水华执导,于蓝饰演女主人公周莲。片中于蓝从16岁的少女一直演到老年,将一位普通家庭妇女从亲人离世,深陷困境,最后逐渐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表演得非常有层次,她凭借该角色拿下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于蓝:红岩感人促改编,江姐没哭留遗憾

《革命家庭》图片来自网络

至今,于蓝家客厅墙上还挂着一张周恩来总理与她握手的照片。那是1961年在香山举行的一次电影会议,周恩来总理也来到现场,一眼就看到《革命家庭》里的妈妈,上前亲切握着于蓝的手,当着众人说道:“你演了个好妈妈!”

新京报记者滕朝

编辑佟娜校对翟永军

相关阅读:
  • 于蓝走了!《烈火中永生》源自她的提议 她却说自己不是“江姐”

    于蓝走了!《烈火中永生》源自她的提议 她却说自己不是“江姐”

    原标题:于蓝走了!《烈火中永生》源自她的提议,她却说自己不是“江姐”……曾在电影《烈火中永生》扮演经典角色“江姐”的著名电... 2020-06-28
  • 邱少云:烈火中永生

    邱少云:烈火中永生

    原标题:邱少云:烈火中永生    邱少云像。新华社发据新华社重庆7月11日电(记者周闻韬)在重庆市铜梁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前的悼... 2019-07-12
  • 赵伊坪:烈火中永生的抗日英雄

    原标题:赵伊坪:烈火中永生的抗日英雄赵伊坪,原名赵廉越,1910年生于河南郾城。1925年经彭雪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之后,他 2018-11-15
王毅出席外交部年度义卖活动 老朋友新伙伴都来了 李亚林:外形受限寻突破,永远年轻高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