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种模式解决平谷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难题
从老、康、病、医、养、学、保、乐八个方面入手,平谷区初步形成区镇村户四级医养联动体系
新京报讯(记者杨亦静通讯员康健)老龄人口数量增多,养老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养老服务中,社会资源调配困难、专业护理人员匮乏等问题逐渐显现。
为提高老年人的医疗养护水平,近年来,平谷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平谷区现有的39家养老机构和41家养老驿站的基础上,从老、康、病、医、养、学、保、乐八个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出几种医疗与养老的联动模式,初步形成区镇村户四级医养联动体系,破解医养工作难题。
在吉祥老年公寓,专业护理人员王春青正在护理一位老人。张彤朝摄
模式1:医疗机构入驻养老机构
据了解,这种运行模式就是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社区站的位置调整到邻近的养老机构,既为原辖区居民服务,也为养老机构服务。
“无论是镇里的卫生服务中心还是云峰寺村的卫生服务站,离我们这儿都不近,老人看病拿药很不方便。”近日,位于平谷区峪口镇的峪口吉祥老年公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7月中旬,峪口镇云峰寺村卫生服务站入驻老年公寓后,老人看病拿药方便多了。目前,已有4家医疗机构入驻养老机构,5家即将入驻,还未入驻的正进行场地装修和申请医保定点位置变更。
模式2:医疗机构入驻社区养老驿站
东高村镇门楼庄村的村民任增顺说:“以前村里没有卫生服务站,要是拿药还得到隔壁曹家庄村去,虽然距离不是很远,但总也不方便,有时候人多还得等。这以后在家门口就能拿药了。”
今年5月,东高村镇门楼庄村采用医疗机构入驻社区养老驿站的模式,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社区站的位置调整到邻近的养老驿站,既为原辖区居民服务,也为驿站老人服务。在养老驿站内设立一家卫生服务站,药房、诊室一应俱全,老人可以在本村拿药看病,不用再跑到邻村卫生服务站。目前,全区已有9家养老驿站有医疗机构入驻,有1家即将实现入驻,东高村镇门楼庄村正在办理申请设立医保定点的手续。
模式3:医疗机构影音互通养老机构
目前,尚不具备医疗机构入驻条件的养老机构,采用签约服务的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协议。用电视电话的形式双方联通,随时通过信息化提供医疗服务,每周有医生为养老机构全面查房1次。
东高村镇卫生服务中心与东高村镇敬老院虽一墙之隔,但是这短短的距离,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仍是一件难事。东高村镇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技术手段,在敬老院放置一个视频终端,随时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同时,在敬老院内,还放置了一个自动售药机。就诊结束后,患者就可以通过取药码、人脸识别、身份证识别三种方式,拿到医生开的药品。敬老院的负责人王爱国说:“平时要是买个治感冒的、治胃痛的这类常用药,也能通过自动售药机购买。”
目前,东高村镇卫生服务中心与敬老院签约完毕。年底前,还将有不少于10家养老机构采取影音互通模式实现医养联动。
模式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医养联动病房
运行模式就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一些病房作为医养联动病房,用来收治临终关怀、神志不清的病人。
在马坊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护士的操作下,有两间病房的床具备“变身”功能。中心主任姜金成介绍:“目前我们拿出了两间病房作为医养联动病房,每个病房配备了两张能实现自动坐起、翻身的病床,收治不能自理的老人。”此外,区卫生健康委还安排了一位经过培训的护士长任职副主任,管理医养联动病房以及医养联动相关工作。
除了开放医养联动病房,马坊镇卫生服务中心还组建了医养联动服务团队,每月一次为敬老院的老人进行健康体检。
目前,马坊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了医养联动病房,下一步,将有2家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医养联动病房,为老人提供服务。
模式5:医护到家服务
平谷区建立了医护到家服务公司,借助医疗机构的优势医疗资源,采取多点服务方式,利用业余时间,负责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上门提供更换胃管、尿管和褥疮护理等基本医疗和护理服务。
于春华老人因病丧失了吞咽功能,只能依靠胃管进食,但每次更换胃管成了家人的难事。家人得知平谷开展医护到家服务后便打了电话。很快,作为医护到家服务团队一员的中医院护士长刘文清,便上门为老人服务。更换胃管时,她为老人量血压、吸痰、清洗鼻腔,还仔细置换胃管,最后跟老人家属叮嘱了饮食、护理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上门更换胃管这服务太好了,我母亲常年卧床,每次换都很麻烦。医护到家服务真的解决了我们的难处。”于春华的子女表示满意。
据医护到家服务的负责人王海清介绍,此项服务目前只能通过电话方式进行预约。医护到家服务团队的医养师,是由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中医院、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自愿报名,经过统一培训后,才能上门开展医护服务。
下一步,平谷区卫生健康委将开通医护到家服务平台,方便患者及其家属联系医养师上门;培养更多医护人员,特别是山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帮助解决居家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新京报记者杨亦静通讯员康健
编辑张树婧校对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