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按兴趣分配室友:大数据能优化宿舍体验么?

原标题:按兴趣分配室友:大数据能优化宿舍体验么?

这种做法能否优化宿舍体验,答案还不得而知。校方还需不断摸索,谨慎确定数据分配的原则和规则。

继4年前尝试按照星座分宿舍之后,今年南京理工大学设计传媒学院在新生分宿舍方面,又有创新。校方根据学生填写的有关兴趣爱好的问卷中的信息数据,将人按照兴趣进行归类,匹配兴趣爱好相对相似的室友,旨在提高大学宿舍的和谐度。

校方如此大费周章的收集、处理数据,着实体现出了学校对于学生生活的重视。宿舍是一个比较私密的环境,室友彼此共处的时间比较长,和室友的关系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幸福感和精神状态。相处融洽的宿舍可以让学生在异乡拥有家一般的归属感和温暖;反之,常常因生活琐事而争执产生矛盾的宿舍,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不便和烦恼。

大学生活刚刚开启,如果室友之间拥有更多的共同爱好,同学们也能够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消除畏惧感。大概出于这样的考虑,校方设计问卷组织新生填写,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值得鼓励。不过,将人按照兴趣分类,数据匹配室友,就一定能达到校方最初的目标么——优化宿舍体验么?

其实未必。首先,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新生填写的问卷答案和其现实生活生活习惯和状态可能出现误差。其次,问卷题目有限,在设计上也没有十分严格的标准。通过问卷是无法了解到学生的全貌的,按此数据匹配室友未必科学。室友之间“相似”程度为何,也不可知。

而且,从目前来看,还没有严谨的科学研究证明,与完全随机的盲选室友相比,“大数据匹配室友”能够让宿舍的人员结构趋同,亦或能够提升学生幸福感和满意度,从而实现校方优化宿舍体验的目的。校方这一举措的科学性有待考证。

更进一步说,即使将来有更合适更先进的算法,能够让宿舍结构趋同,校方仍需谨慎考虑“趋同”原则的限度和可取性。相似的室友未必等于更好的宿舍体验,多元的宿舍结构未必等于更大的冲突,盲选也有其魅力所在。同一屋檐下,闺蜜或死党不是必须。不同的价值观相互碰撞,也可能带来更深刻的思考和体验。

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室友生活在一起,可以了解到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如果室友之间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存在差异,学生就需要学会沟通和理解,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包容差异,这样宿舍生活也会很融洽。同时,对宿舍关系的探索,对室友的理解和包容,有利于学生在其他地方能以更开阔的心态处理人际关系。

学校关心和重视学生生活的精神值得鼓励和学习,但是这种做法能否优化宿舍体验,答案还不得而知。校方还需不断摸索,谨慎确定数据分配的原则和规则。

□姜冬雨(中国人民大学2017级学生)

相关阅读:
大数据实现“人以群分”,宿舍分配变革道阻且长 同道中人诚可贵,了解不同价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