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同道中人诚可贵,了解不同价亦高

原标题:同道中人诚可贵,了解不同价亦高

在校园中广交朋友,与同道中人交换意见是一桩乐事,了解不曾接触的领域和不曾看过的风景,亦是不错的人生经历。

8月27日南京理工大学新生报到现场,该校设计传媒学院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配学生宿舍受到关注。学生通过填写名为“Style大作战”的问卷,筛选专业、性格、爱好和规划相似的室友。这样新奇的分配方式让不少网友拍手叫好甚至高呼“羡慕”。这并不是南理工第一次做出尝试,2015年,星座匹配室友的尝试就让大众眼前一亮。

事实上,除了寻找同道中人,学校还设置了选项让新生选择与自己不同的人做室友。同道中人同生活确实可以拥有共同语言,快速熟识,但是接触差异、了解差异、接纳差异对于个体的成长与社会化同样具有价值。

“信息茧房”效应提醒我们要有意突破现有信息圈、主动接纳不同。受到自己的偏好和习惯的引导,我们很容易对某些信息产生偏倚,导致信息掌握的失衡:接触到的信息庞杂,实则都是同质的。

大数据和算法推荐已经将网络信息接收变成了个性定制,如果舍友这个现实生活的紧密圈子也逐渐同质,那么就会陷入看似包容开放,实则在个人局限中打转的情况。与相似的人不断来往,观点、知识都会趋于一致,却与丰富、多元的观点渐行渐远。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虽然有选择朋友的权利,但是也难免需要与不同爱好、不同性格的人共事、同处。地缘、血缘、业缘、趣缘等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在父母保护下成长的学生在升入大学后进入了由校园步入社会的缓冲圈,开始梳理与建立更为丰富的关系网络。

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在这一过程中习得如何与差异共处,步入社会的转型期就会增加更多难题。将舍友关系与同道好友交叠为同一群人,也不利于大学生广交好友,探索不同。在校园中寻找同好者并不难,学习与不同者接触、往来的艺术也是同样重要的人生课题。

兴趣、规划相同也不是和谐相处的充要条件。在集体生活中,生活习惯、处世风格这样的“小节”才是宿舍生活是否愉快的基础。社交媒体上对室友的吐槽向来是热门话题,大家不满的不是“室友不喜欢我的偶像”或“我们的学术追求不同”,反而是打扫卫生、煲打电话、借还东西这样的小事。一群谋大事者聚在一起,却被生活中的小节打败,甚至波及了日常交往与课堂学习。丧失了这样的良师益友岂不可惜?

因此,不必强求同好者同住。在校园中广交朋友,与同道中人交换意见是一桩乐事,了解不曾接触的领域和不曾看过的风景,亦是不错的人生经历。

□武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三学生)

相关阅读:
按兴趣分配室友:大数据能优化宿舍体验么? 27岁博士零风险手术后死亡后续:已对其进行尸体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