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观:为何说港青绝不等同于只会闹事的“废青”?

原标题:[上观直击香港]为什么说香港青年绝不等同于只会闹事的“废青”?

上观:为何说港青绝不等同于只会闹事的“废青”?

傍晚走在铜锣湾的街上,公交车站边、高楼电梯前,年轻人很自觉地排成整齐的一列,青年男女倚偎在一起窃窃私语,更多人是在自顾自地玩手机。路上除了人少了许多外,很难看出与往日有太多区别。

再回到酒店打开电视,新闻台还是在播之前的荃湾暴力事件。黑衣、黑裤、黑面罩的极端暴力分子,用雨伞、铁条、长棍肆无忌惮地冲击警方防线。当“黑衣人”被警方抓住扒下面罩,无一不是年轻脸庞,据说最小的一个竟只有12岁。

仿佛是一座城市的两个平行世界。我甚至有点恍惚,到底哪一个才是香港年轻人的真实一面?

我把心中的疑惑向多位在香港的朋友请教,他们有的是在香港生活的上海人,也有的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大家都不否认,现在香港青年确实“压力山大”。难以触及的房价与多年未涨的薪水,饱和的就业市场与日增的毕业生,再加上这几年国际大环境也不太好,叠加的因素让青年感到前途不明,甚至出现了一些过激言行。

但所有人都跟我强调,那些用暴力手段或引发骚乱来挥霍自己青春的,肯定是极少数,背后还有黑手。随着香港警方的严正执法,这些人和幕后者一定会越来越少。

26日中午,我在湾仔税务局大楼近距离观察了这些所谓的“黑衣人”。有高高瘦瘦的男生,有穿着短裤、长发披肩的女孩,口罩遮住了他们年轻的脸庞。这身令人压抑的打扮仿佛有种魔力,把他们真实的身份与他们现在的行为区隔开。我想,如果放到烈度更高、更为复杂的冲突环境中,年轻人或许真会被蛊惑被裹挟,丧失基本理智释放出“恶”来,进而做出那些自己都难以想象的暴力行为。

“这点我们媒体也有责任。”一位香港媒体人私下对我说,新闻总是要夺人眼球的。现场记者们对准的、之后电视台大放特放循环放的,往往是那些最出格、最暴力的画面镜头。通过对外传播,既引发了社会不安的情绪,一时间也给所有香港青年贴上了“暴力”的标签。

这个标签或许有待商榷。有一个小细节很有意思。那十多个在湾仔税务局大楼搞所谓“静坐”的年轻“黑衣人”,在认真表演了一会儿后,有人竟然开起小差埋头玩起手机游戏。当有媒体镜头扫来的时候,还有人会不由自主地低下头,拿手中的标语牌遮住自己的脸。当时我看了真是又好气又好笑,第一感觉就是,“他们还是小朋友。”

刚来香港的第一天,我对周边的年轻人都很警觉,仿佛时时刻刻都会出现意外。但几日过去,我觉得自己似乎不必过于担心。在商场,年轻人依然会给你热情且周到的服务,当你在马路边上拦不到出租车时,也会用港式普通话告诉你要去对面的士站等。他们依然戴副圆框眼镜、穿条休闲短裤、后面背个书包,从你身边匆匆走过。

人性是很复杂的。短短几天时间,我不敢断言哪个才是香港年轻人的真实一面。但亲身经历告诉我,香港青年绝不等同于只会闹事的“废青”,这座城市长期积淀下来的法制、专业、坚强以及狮子山下的“香港精神”,终将回归。我也依然相信,这场风雨过后,香港还会继续美丽,依然是祖国的东方之珠。

相关阅读:
立体布局大健康产业 省级创业示范园区最高可享400万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