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进革命圣地共话峥嵘岁月
陕西省延安市既是黄河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革命著名的根据地。这里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壮丽诗篇。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高举抗日救亡旗帜,率领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省延安吴起镇。此后,中国共产党从延安走向西柏坡,走向北平,解放了全中国。
延安,一座地处西北边陲的军事重镇,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充满活力的革命圣地,对无数心怀救亡图存理想的热血青年产生了强烈吸引力。曾在八一敬老院居住过的女红军刘天佑就是其中一位。
8月6日,记者在延安市八一敬老院见到了刘天佑的外孙雷勇。回忆外祖母的一生,他记忆犹新。
刘天佑是四川巴州刘家大院人,五六岁时当地曾暴发传染病,父母相继过世,留下她和哥哥相依为命。“外祖母原来没有名字,是红军区委一位领导给她起名刘天佑。”雷勇告诉记者,外祖母卖过醪糟,也当过佣人,喂猪、引娃(照顾小孩)都干过。有次刘天佑去赶集,刚好碰见红军的宣传队,当时就报名参加了红军。
1935年8月,她随部队翻越雪山、两过草地,1936年9月到达甘肃会宁。“过草地的时候,部队生活条件特别艰苦,没有粮食吃,大家只能挖草根和摘树叶吃,经常是部队经过,树上的叶子就摘没了。草地行军十分危险,稍不注意一脚踩空,就会陷入泥沼,无法营救,所以牺牲了很多人。”雷勇说。
据刘天佑老人的回忆录记述,在一次穿越沼泽地时,刘天佑和一个女战士结伴而行。走在前面的刘天佑让那位女战士拽着自己的衣服。但由于饥饿劳累,那位女战士手渐渐松开,稍一不慎,掉入沼泽中,瞬间就被吞没了。刘天佑只能擦干了眼泪,继续踏上艰难的长征路。
邬家珍老人是曾与刘天佑在八一敬老院一起居住过的女红军。1933年,红军来到了临近的旺苍县。邬家珍“听说红军专门帮助穷人”,便约了6个小姐妹到旺苍县庙湾区政府报名参加了红军。
一次护送伤员途中,行至半路,前方出现一面红旗,邬家珍以为遇到了自己人,高兴地大喊:“口令!”没想到对方把红旗换成白旗,大家意识到遇上了伪装的敌人。30多人奋力突围,敌人在后方紧追不舍,一个敌人伸手猛地抓住了邬家珍。邬家珍拼命挣脱后,敌人连开数枪。邬家珍又跑出好几里路,摆脱了追赶。等她停下来后发现,背包角被打出个大洞,真是死里逃生。
1934年9月,红军部队开始整编,邬家珍被编入红31军273团做护理工作。邬家珍的女儿杜芳说,邬家珍和战友过草地后,部队休整一周,准备渡河后消灭敌人。但因河深水急,又无渡船,先过河的战士被敌人抓住后残忍地杀害。部队只得再返回,又一次过草地。粮食短缺,战士疲惫,不少人饿死、累死或陷入泥沼。邬家珍几天没吃一口食物,饿得两眼发黑。危难之际,传令排排长给了邬家珍一点干牛肉,邬家珍才逐渐缓过来,捡回了一条命。
记者在敬老院还见到了98岁高龄的老红军康文华。老人年事已高,耳朵在战时被炮弹震坏,只能由小儿子康武兵与父亲边交流边回答记者提问。1935年1月,年仅14岁的康文华跟随刘志丹游击队上了山,不久游击队被整编为正式部队,他被安排在司令部担任警卫员。
“当时他所在的115师,在平型关战役中打了一天一夜。战斗非常惨烈,很多战士都牺牲了,但我们坚持到了最后,夺得了胜利。”康武兵告诉记者,“抗战胜利后,我父亲所属部队还先后参加了很多场战役。在1945年10月的平汉战役中,他的耳朵被炮弹震坏,从此基本听不见了。”
再走长征路,听老红军战士讲述战火纷飞的年月,回忆胜利后的喜悦和失去战友时的悲痛。重温长征历史,缅怀革命先驱,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