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西部地区,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原标题:西部地区,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周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周年。这3个时间节点,标注着国家区域发展格局的深刻变革,也见证着西部地区的美丽蝶变。

在中国地理版图上,西部地区分布着太多的高原与山脉,是当然的高地。而多少年来,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版图上,西部很难与“高地”画上等号。贫穷、落后、沙化严重,有人将西部称作中国巨人的“跛足”。正视这样的现实,发端于20年前的西部大开发,将视角转向关注西部与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深刻地改变了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面貌。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让西部各地从“神经末梢”变为“路网枢纽”,打通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脉,顺畅了西部地区资源能源潜力的发挥,为西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让昔日荒岭重披绿装、生态屏障得以加强,青山绿水成为西部地区招商选资实实在在的砝码;公共服务在扩大,社会管理在完善,让西部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改变不止于此。东行取经、南下觅“宝”,谋划发展大计、确定改革思路,曾经封闭落后的西部大地释放出昂扬进取的活力,西部人争当改革创新的先锋。大开发的浪潮,也拓宽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开辟了现代化建设的广阔空间。一系列世人瞩目的宏伟工程,以恢宏的气势在中国大地上纵横延伸,有效配置了各种资源,增强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为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借助6年前开启的“一带一路”,曾经居于开放“末梢”的西部向对外开放的前沿转型,正从中国经济的“配角”崛起为改革开放的“前锋”,期望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新生力量。而西部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版图上分量的日益加重,反映的正是与时俱进的深刻认识:“没有西部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西部变化如此巨大,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变化是最深刻的阐述。从今天起,本报开设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专栏,将陆续推出西部省区市专版,用翔实的数字和动人的故事反映巨变,也为西部地区在新起点上再出发集聚磅礴力量。

相关阅读:
有效投资与消费升级良性互动局面逐渐形成 香港特区政府全力支持警队严正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