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牧星院士”李济生走了 曾荣立一等功2次

原标题:“牧星院士”李济生,走了

据光明日报消息,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李济生,7月28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6岁。

“牧星院士”李济生走了 曾荣立一等功2次

据公开简历,李济生出生于1943年5月,是我国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专家。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曾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进修,主要研究方向为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长期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作,1997年入选中科院院士。

李济生小时候生活贫苦。他的父母分别在他4岁和12岁时因病去世。是李济生的姑姑一直抚养他长大并供他上大学。

李济生被称为“牧星院士”。对卫星而言,地面测控系统犹如牧羊人手中的软鞭。所以,从事卫星测控的专家们,总是被亲切地称之为“牧星人”。

据报道,李济生在国外进修时,有人在得知他准备选修精密定轨专业时曾劝他,说这个专业三五年都学不出名堂来,还是选一个实用点的专业好。

当时,李济生说:“再难我也要学,这是我十几年的心愿。”

回国后,李济生主动辞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软件室副主任职务,带领攻关小组潜心开发精密定轨系统。五年后,建立了我国卫星精密定轨系统,把定轨精度由原来的100米级提高到米级,大步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站在大戈壁滩上,一望无际,如同站在大海上一样,辽阔无限。尽管这里现在很荒凉,我想通过我们努力,我们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李济生说。

“牧星院士”李济生走了 曾荣立一等功2次

在卫星轨道动力学方面,李济生解决了大量难题。他开发的“以交点周期为步长进行积分的轨道计算方法”解决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轨道计算中的“临界倾角”问题;他根据我国低轨卫星姿态控制机制,建立的“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其轨道的摄动”填补了我国该项动力学模型的空白;他主持开发的人造卫星精密定轨系统,满足了我国新型卫星对定轨精度的要求,使我国卫星定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各类航天器测控任务中基本的定轨手段。

李济生参加了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实验任务,任务中主要负责卫星轨道计算工作。他还是我国太空轨道创建人。1978年他提出了“模块化自动调度”的设计思想,使我国卫星测控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1984年他开发了“东方红二号”卫星自动调度软件和测控计划生成软件,弥补了当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计算机设备性能的不足,保障了“东方红二号”卫星测控工程的顺利完成。

李济生曾荣立一等功2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委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编著出版了《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专著和《航天器轨道确定》等教材。

李济生曾说:“我是踩着众人的肩膀一步一步上来的,我国航空测控事业要赢得新世纪,就要培养一大批年轻人,我愿用自己的肩膀为年轻人搭建起攀登的云梯。”

“政事儿”注意到,近期有多名院士逝世。

6月29日,微波毫米波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忠良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6月17日,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孔祥复因病医治无效在重庆逝世,享年76岁。

6月14日,控制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宁滨因交通事故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60岁。

6月3日,物理学家、中国半导体学科和红外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汤定元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政事儿”(微信ID:xjbzse)撰稿/见习记者李京统

责任编辑:余鹏飞

相关阅读:
2019中国网络媒体论坛29日在津开启“头脑风暴” 300多位中外代表在哈尔滨共商虎豹跨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