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措施更人性化!生活垃圾分了20多年,台湾朋友为何还羡慕上海?
摘要:“是我回台湾后道德变得高尚?不是的,这是心理暗示:扔垃圾要收钱,少丢一些就能省钱。”
台湾把“垃圾”读作lè sè(乐色),这不能算是错读。1946年,“老北京”齐铁恨先生被派去光复不久的台湾,在电台教授台湾民众“国语读音示范”时,读的就是“乐色”。除此之外,他把“液体”读成yì tǐ(意体),“携带”读成xí dài(席带)。影响之深,到现在台湾民众还这样读呢。
那么,台湾是如何“乐色”分类的?本月上海实施垃圾分类后,台湾朋友对此很是羡慕。因为上海有固定的分类垃圾厢房,这比“追着垃圾车跑”的台湾更加人性化。那么,台湾如何实施垃圾分类的,回收的资源去哪儿了?
1个垃圾袋5元,分类与钱包有关
我曾在一位台湾朋友家住宿。他的厨房内摆了3个垃圾筒。他耐心告诉我每个垃圾筒的作用,告诉我该把什么样的垃圾丢进相应的筒内。我没有用心记,不过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嫌麻烦,我努力减少垃圾产量。正是这种心理,以及其他客观因素的限制,台湾人均垃圾量由20年前年均5%到7%的增长,降到目前的每年1%。
那么,其他客观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是生活垃圾自主分类。1996年台北开始施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小区内不设垃圾筒,居民必须在家里对垃圾进行粗分类,不分类则会被拒收或被处罚。取得成效后,“垃圾不落地”政策在整个台湾实行。台湾家庭垃圾主要分为普通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三类。其中,普通垃圾不可回收。可回收垃圾包括塑料、玻璃、纸质品、金属、泡沫等。厨余垃圾指水果皮、菜叶、过期食品、茶叶渣、咖啡渣等。我的朋友家中的3个垃圾筒,分别收集这三类垃圾。
其次,垃圾袋要专门购买。台湾很多城市有垃圾袋收费政策。这个垃圾袋由可降解塑料制成,上面印有专门标志,按个收费。居民要到指定地方购买。无法回收的普通垃圾必须用这种垃圾袋来装,而可回收垃圾则没有这项要求。这样一来,如果想少花钱买专用垃圾袋,就要尽可能找出可回收垃圾,从而减少普通垃圾产量。
另一位台湾朋友说,他家用的是14升的专用垃圾袋,一个5元新台币(约1元多人民币),大概能装一周的垃圾。不过,他在北京时一天就能弄出一袋垃圾。“是我回台湾后道德变得高尚?不是的,这是心理暗示:扔垃圾要收钱,少丢一些就能省钱。”
最后,定时定点收集垃圾。傍晚走在台北街巷时,很容易会被资源回收车的音乐声吵到,车上播放着“致爱丽丝”或者“少女的祈祷”,音量很大,听到这样的乐声就意味着:你该出来倒垃圾了。
垃圾车每天一次,每家每户都有行车时间表和路线。如果垃圾车停留的五分钟内,居民没来扔垃圾,就得跑到下一站,300米外。
垃圾车每次来三辆:第一辆是密闭式垃圾车,专收垃圾袋装的垃圾。第二辆收塑胶袋、泡沫和两种厨余,红色桶是剩饭剩菜,可以给猪吃;蓝色桶是真的厨余,猪都不吃。第三辆收纳可回收物,周一、五收废纸、旧衣服,周二、四、六收瓶罐和各种用品。周三和周日清洁队员要休息。
于是,经年累月的习惯养成和制度措施,培养了台湾人良好的习惯。
有人举报乱丢垃圾,年入百万
台湾也有过垃圾成堆的阶段,甚至为垃圾掩埋场的选址而发生争议。在“垃圾不落地”政策实施前,台湾人均每日垃圾量为1.14公斤,目前这一数字已减为0.38公斤,台北更少为0.27公斤。
垃圾减量得益于环保部门的政策和努力。同时,台湾将学校和社区纳入到环保教育当中,学生从小学起就要学习垃圾怎么分类、如何循环利用、如何变废为宝等。
1997年,台湾修订了“废弃物清理法”,明确制造业者和进口商必须缴纳“回收清除处理费”,成立资源回收基金,以回馈的方式鼓励全民参与,并建立开放的回收清除处理市场,以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在台湾一些便利店里,回收半公斤电池会奖励1个茶叶蛋,回收1公斤电池则奖励1瓶奶茶。便利店会将这些废旧电池交给回收商,得到一笔收入。回收商再将废旧电池交给处理厂,也会得到一笔收益。处理厂商按照规定处理完毕之后,就能得到资源回收管理基金的“补血”。由此,垃圾分类成为环环相扣的利益链,大家都能从中分一杯羹,在机制上实现了全民参与。
此外,台湾还实行严明的奖惩措施。如果有人不在规定时间地点扔垃圾、没有使用专用垃圾袋、没有进行正确分类,都有可能被罚款。此外,民众还可以举报不守规矩的人,如果证据确凿,举报者还可分得一半的罚款。据说有的检举达人因此年入百万,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检举公司。这大概就是我到台湾后不敢乱扔垃圾的原因吧?
此外,慈济慈善基金会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提出了环保“五R运动”:Refuse(拒绝使用),如一次性餐具等;Reduce(减少使用),如塑胶袋;Reuse(重复使用),如纸袋;Repair(修理后使用),如长裤可以改短裤等;Recycle(回收再利用),如厨余垃圾可以当作有机肥料。
台湾共有6797个行政村,也有6000多个资源回收环保教育站。环保站都由慈济志工自发、自愿组成。他们每天在环保站内对粗分类的物品再做细分类,以便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最终,这些回收品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转卖给资源回收商,所得资金再捐给慈济基金会,进而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形成了善的循环。
思路变了,就有了希望
在台湾,垃圾分为“一般生活垃圾”和“事业废弃物”两种(“事业”指实体工厂等单位)。下文只讲生活垃圾处理。台湾在上世纪80年代时,垃圾量遽增,很多垃圾掩埋场饱和,不少地方的垃圾堆置街头。1984年,台湾制定出“都市垃圾处理方案”,将垃圾处理原则修正为“短期掩埋,中长期焚化”的主导方向,目前,台湾已不再采用掩埋的方式处理,仅采用焚烧方式。
可回收垃圾在被回收后,要被送往垃圾回收场,经过更严格细致的分类和回收再利用,剩余少量不可回收的垃圾被焚化处理。此过程可以再生发电,垃圾燃烧后产生的飞灰送到炼钢厂、水泥厂当原料,底渣则可用来做管沟回填,或者当作铺路的材料。
厨余垃圾还可再细分为生厨余和熟厨余。生厨余将用来堆肥,熟厨余经高温消毒后,喂给猪吃。
由于政策激励作用,台湾在2003年的垃圾焚化率已经达90%以上,垃圾处理量可达900万吨,可发电45万千瓦。目前,台湾提出的垃圾政策是“源头减量、资源回收”,希望逐步达成垃圾全回收、零废弃的目标,预计“垃圾零废弃”在明年就可以达到75%,与世界先进地方几乎一致。
栏目主编:洪俊杰文字编辑:洪俊杰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