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脑卒中上肢痉挛瘫痪“左右颈7神经根互换术”后 中国科学家给出精准康复新策略

原标题:脑卒中上肢痉挛瘫痪“左右颈7神经根互换术”后中国科学家给出精准康复新策略

日前,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新英格兰(NEJM)医学前沿共同举办的“脑卒中管理国际论坛”上传出喜讯:中国科学家在全球提出创新观点,对脑卒中上肢痉挛瘫痪的恢复给出康复解决方案,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期刊。

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首创的“左右颈7神经根互换手术”,用于恢复中枢损伤后瘫痪上肢的功能,原创研究去年刊登于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课题组近日再传佳音:华山医院手外科携手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等进一步合作,开发一种有形状记忆功能的多点光遗传刺激器件,用于选择性刺激颈7神经束,诱发不同束组支配上肢肌肉的活动。

华山医院副院长、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文东介绍,脑卒中、脑外伤或脑瘫引起的大脑半球损伤,会导致患者的对侧上肢痉挛性偏瘫,这一世界性临床难题,为社会和家庭均带来沉重负担。华山医院手外科历经十多年研究,率先提出“一侧大脑具有同时控制双侧上肢之潜能”的脑科学领域全新观点,并首创“左右神经互换,一侧大脑管双手”治疗脑中风后上肢偏瘫残障新策略,取得优异的临床效果。成果在国际领域引起轰动:一举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首篇中国学者独立完成的外科新技术原创论著,并获评2018年度期刊最具有影响力原创文章。

来自中国上海的卒中康复全新观点问世后,获得显著国际影响力。后续研究持续深入,怎样进一步实现卒中患者的精准康复?由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前沿中心张嘉漪课题组,携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课题组、先进材料实验室彭慧胜课题组,针对临床治疗难题,融合了临床医学、神经生物学、材料学来破题。

据介绍,团队共同开发刺激器件由多个miniLED组成,器件植入颈7神经后,通过不同空间分布选择刺激神经束的不同位点,引起肩关节、腕关节、肘关节和指关节中不同动作。团队还将多点刺激器件植入到颈7神经切断缝合的小鼠上,通过多点刺激诱导不同的上肢动作。研究为促进左右颈7神经根互换手术后的精准康复提供了新策略,并有望应用在神经外科和神经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

相关阅读:
承德:让“掉队”干部放下包袱轻装前行 解放日报:事事要台账处处要留痕 谁有精力做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