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布局夜间经济:“深夜食堂”门店最高支持50万

原标题:市级区级两个层面多点布局“夜间经济”餐饮街区最高支持500万元深夜食堂内生动力在何处

北京布局夜间经济:“深夜食堂”门店最高支持50万

北京布局夜间经济:“深夜食堂”门店最高支持50万

北京布局夜间经济:“深夜食堂”门店最高支持50万

根据市商务局通报的大数据显示,端午小长假期间,市商务部门重点监测的60家零售、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20.5亿元,同比增长6.3%。

望京、中关村和五道口等商圈18点至次日凌晨6点夜间消费尤为活跃,人均消费在75元左右,饮品消费同比增长1.2倍,

特色菜、火锅品类消费增长49%,小吃快餐同比增长35%。朝阳大悦城联手摩登空间举办大型蹦迪party,嗨到凌晨;

北京朝阳合生汇“深夜食堂”联合200余家特色餐饮商户、30家跨界平台,倡导夜间生活新方式;首创奥特莱斯延长营业时间至凌晨2点,直接带动零售额增长近1倍……

对于北方城市而言,“深夜经济”的确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灯火辉煌、红肥绿瘦、推杯换盏、呼朋引伴……“脑补”的场景似乎和现实有些距离。然而,作为特大城市的首都,决然绕不开“发展”的重大课题。这种发展,是一种把握当下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内涵的发展,是一种“高质量”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北京会提出“深夜经济”的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虽然“夜间经济”的模式还有待市场的检验,但制度设计者们对此却从未停止过思考。

顶层设计

“夜间经济”是刺激消费的“新动能”

早在去年年末市委全会期间,市领导就首次提出了“培育‘夜间经济’、形成消费引领服务业发展新动能”的思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全会上,“夜间经济”是作为和“入境旅游”“电子商务”“国际教育”并列的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模式而提出来的。而这种消费升级,和新一轮服务业开放、推动5G布局、城市有机更新一起,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会议明确做出了“我市正处于消费升级的重要阶段”的重要战略判断。时隔不到一个月的市十五届人大二次全会上,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在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再一次提到了“夜间经济”。这个供代表们审议的报告,在“努力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章里,更加详细地给出了如何“系统谋划消费升级”的路径。那就是“发展便民消费”“扩大信息消费”“激发时尚消费”并举,这份报告把“夜间经济”与“时尚消费”紧密联系了起来。包括推进10个特色示范街区建设,打造“国际化”“富有活力”的“夜间经济”。

实施层面

每个“深夜食堂”门店最高支持50万

顶层设计环环相扣,思路日渐明朗,作为实施层面的商务部门,也在更加务实的层面上做出了政策安排。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获悉,日前商务部门已经出台了《促进餐饮业发展项目申请指南》等文件,在目前已有的深夜便利店和业已成熟的夜商圈经营的基础上,对“夜间经济”有了更为明确的政策指引,比如其中提到,支持建设“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鼓励餐厅夜间延时经营。

这份《指南》文件规定,对于每个“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最高支持500万元,每个“深夜食堂”特色商圈最高支持不超过300万元,每个“深夜食堂”门店最高支持50万元。支持数额力度不可谓不大。

“深夜食堂”到底长什么样?这份指南也做出了描绘:“深夜食堂”项目需要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规划,特色元素较为显著,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营业时间一般应至少到每天晚上12时,同时包含24小时经营店,夏秋季可适当延长。“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需要具备“业态丰富、特色鲜明、消费便利、市场繁荣”特征,在本市餐饮消费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餐饮街区长度一般不超过100米,餐饮企业数量一般不少于20家,形成集群效应。

经过半年多的市场酝酿,我们看到,三里屯、簋街等“老街”焕发着生机;顺义祥云小镇、海淀食宝街、朝阳合生汇等新兴的“深夜食堂”正在夏日的躁动里不断生长。人们有理由期待:今年这一场“仲夏夜的经济盛宴”。文/本报记者蒋若静

基层政策

市级层面的鼓励给了各区以强有力的信心,多区瞄准了这片促进消费升级的蓝海,纷纷因地制宜,出台了各自的支持办法。

西城:打造四种“夜间经济”模式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从西城区商务部门获悉,该区制定了四种“夜间经济”的商业模式:即聚焦特色商圈,延长综合楼宇营业时间,打造“消夏夜市”,鼓励老字号开启“深夜食堂”。

目前,西城区着重打造北京坊和西单两个夜间特色商圈,满足时尚年轻人士的夜间消费需求。“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商圈作为重点打造对象,主要因为北京坊内业态丰富,集合了包括餐饮、书店、咖啡厅等业态在内的多家企业,而西单则以饮食为主,聚集了超过200家餐饮企业,基础雄厚。”西城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位于西单商场对面的“觅食森林”也将延长营业时间,成为继华威商厦7层“约饭街”之后,西单第二个“深夜食堂”。

“西单的‘夜间经济’业态目前还相对单一,欠缺文化、娱乐类业态。因此西城将鼓励健身、休闲品牌入驻西单,鼓励书店等企业将营业时间调整为24小时。”该负责人认为,餐饮是“夜间经济”的主要业态,但“夜间经济”不是一个单一的业态,需要多业态组合。

另外,西城区还将延长多业态综合楼宇的营业时间,比如新华百货、新年华商场、右安门商场,它们集中了餐饮、健身、娱乐等多种适合“夜间经济”发展的业态,以此来满足周边社区居民夜间消费需求。西城区还将在金融街的金城坊街主推一款“消夏夜市”,营业时间从本月15日起持续至9月15日。据透露商家还被允许在室外“摆摊”。

此外,西城区还将鼓励老字号餐饮企业开启“深夜食堂”,它们具备吸引老北京口味的天然优势。目前一些老字号南来顺、帕米尔食府等已经“迫不及待”的将营业时间延长到晚上12点。

文/本报记者武文娟

朝阳:“互联网+夜间经济”

“夜间经济”相对活跃的朝阳区也早有探索。目前朝阳区共有消费商圈15个,占全市约50%。国贸CBD、三里屯等传统商圈保持较高的集聚力,望京、常营天街、悠唐芳草地等后起商圈发展迅速。一般商圈在19-21时达到人流活动高峰,三里屯商圈21时以后人群活跃度全市第一。

在现有基础上,今夏朝阳区将做出更多尝试。例如鼓励夜间延时经营。引导品牌连锁企业加大24小时便利店合理布局建设,在朝阳区三里屯、蓝色港湾、合生汇,还将策划打造一系列夜间促销活动,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形成一批常态化、特色化、亲民化的夜间促销品牌活动,活跃夜间消费氛围。

“互联网+夜间经济”也是一个重要方向,朝阳区利用阿里巴巴、大众点评等平台发布“夜间经济”地图,利用阿里巴巴C端用户规模优势及生活商户资源,通过口碑平台开展线上活动宣传,促进用户线上餐饮选择,扩大夜间消费知晓度。

如何为“夜间经济”提供持久动力?这就涉及到商户们最关心的保障工作。

朝阳区积极争取市级财政资金支持,并安排区级配套资金,用于补贴各街道和企业对打造“夜间经济”的成本支出;同时利用区内建设的租赁型职工公寓(蓝领公寓),内设厨房、便利店、干洗店、娱乐室、健身房等设施,为相关服务工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此外,还组织开展“夜间经济”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商务领域诚信建设,为消费者们营造有序消费环境。文/本报记者张小妹

图片制作/沙楠

经营者说

谈“聚集效应”

五道口“花酒”店主:夜间经济只有集聚才能发展

位于五道口商圈的华清商务会馆里的“花酒”,是一家后起之秀,去年9月刚刚“进驻”这里的夜间商圈,从晚7点营业至凌晨2点(周末场3点)。由于独具匠心的布置装饰,以及吸引人的小清新元素——花、猫,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成为了一家网络口碑极佳的小酒吧。有意思的是,与五道口夜间商圈主流的大学生消费人群一致,这家酒吧的老板同样是大学生,四位来自清华的理工科博士。由于尚佳的经营,这家酒吧已经计划在北京其他的夜间商圈开分店。

北青报:北京发展推动“夜间经济”,作为经营者中的一分子,你们怎么看?

“花酒”店主:“夜间经济”的界定是什么?哪些夜间的经济形态是被鼓励发展的?以及“夜间经济”的群体客户和需求界定,包括与之相系的生活方式,哪些是被鼓励的?这些是我们会比较困惑的地方。尤其像五道口这个地方,又是以大学生为主流消费群体,这些方面的界定就更为重要。

北青报:作为经营者,对于夜间商圈的配套怎么看?或希望得到哪些支持?

“花酒”店主:五道口商圈的形成都是非常有集聚特点的。就像我们是做酒吧的,但是周边吃的地方,也是很多很多,还有其他一些玩的地方。只有集聚,才可能发展。我们正在计划开分店,所以也看了很多其他地段的情况,原本看过知春路北航附近地段,没有像五道口这样的集聚效应,一条深巷里啥都没有,也没吃的地方,所以放弃了。后来就往青年路考虑,感觉那是“夜间经济”的一片蓝海,非常有潜力。

北青报:目前的经营状况如何?夜间经营成本最“吃力”的环节是什么地方?

“花酒”店主:只能说“能生存”吧。在北京开店,无论白天营业或是夜间营业,最大的成本其实是房租和人力,而人力成本的高低也往往取决于其房租的成本。另外,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对于夜间客户群体需求的界定上,也就是说,大家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这个决定了一家店的生存。

北青报:那你们摸透了夜间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了么?

“花酒”店主:算是吧。我们曾经花了两个月时间,给店里的所有客人做消费群体画像,分析是男的多还是女的多,是情侣多还是朋友多等等,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目标群体定位是二三十岁有一定经济能力比较小资的女性。文/本报记者林艳

谈夜间服务

胡大饭馆总经理郭冬:吃占六成环境服务占四成

每天消耗7000斤小龙虾,3000斤辣椒、3900斤食用油,节假日等位人数最高达到2000号……簋街“胡大”的夜店情形不可谓不壮观,这家老店目前已经在簋街有4家连锁店。“做深夜食堂,需要外部氛围和内部提升共同发力,才能起到良好效果。”胡大饭馆总经理郭冬这样说。

走进“胡大”三店,这里与一般的小龙虾店不同,就餐环境优雅,温度适中,餐桌一尘不染,服务员热情而细致。总部办公区的培训室,一场员工之间的剥虾技能服务比赛正在进行。郭冬说,在“胡大”这样的比赛经常可见,提升员工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是一个企业想长久生存必须要做的。

除了开发更好的菜品服务消费者之外,郭冬提出,对于夜宵,吃仅占六成,环境服务还占四成。“一百分都能做到,这就说明你的品牌价值高。”因此,在门店内部设计上,“胡大”从细节出发,做到整体提升。前两年,“胡大”给新装修的店面全部安装了新风系统,让消费者在吃好的同时有良好的环境体验。此外,灯光照明、背景音乐等细节也都有专业的公司进行设计和调试。

除了内部提升外,郭冬还提到,整个商圈的“夜间经济”氛围非常重要,没有氛围,单打独斗的一家店很难做起来。顾客也会因为没有氛围,选择直接回家。“胡大”地处簋街,这是北京首个24小时营业的特色餐饮一条街。目前簋街120余家餐饮企业中七八成商家都能做到通宵经营。簋街商会从去年开始打造“北京簋街不夜节”,今年也将继续。郭冬还说了一个细节,让商圈亮起来是营造氛围的好办法,“尽管有时凌晨4点之后关店歇业,但店内的室外照明都持续整晚,营造出这是一条不夜街的整体氛围。”文/本报记者武文娟蒋若静

谈夜间成本

新华书店花市书店经理李莉:多元化经营弥补成本

位于崇文门商圈内西花市大街134号的新华书店(花市店),已经有47年的历史,不过,这家老店这两年正成为文艺青年们的网红打卡点。因为在2017年,这家店开始24小时营业,成为全北京第三家24小时书店,这也是新华书店在北京50多家分店中率先“试吃螃蟹”的一家。

花市书店经理李莉说,“我们想营造的氛围就是读者随时来,我们随时在。”但要24小时随时服务读者,必定要付出成本,尤其是夜间的支出。人工夜间的工资比白天高出30%。但是从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半开门这段时间所产生的销售额,大概只占一整天销售额的5%左右。这样看来,夜间营业的收入和支出并不成正比。如何平衡夜间产生的成本?花市书店想了个妙招,今年3月份,店内就在进门左侧开辟了一个多元化产品经营区,引进文创产品进行售卖,产生的利润就用来弥补夜间成本。

另外,为了吸引更多人来书店,营造“夜间经济”的氛围,书店还主动走到读者群中。他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花儿群”,里头有300多名成员,全都是周围社区的居民,也是书店的老客户。李莉说,他们正在酝酿一种“私人定制”的阅读服务方式。“举个例子,一位读者想参加某种考试,我们书店可以帮他提供所有考试需要的教材,让他在店内的专属空间学习备考。”

可以看出,在李莉的经营理念中,对于一家书店来说,“夜间经济”不仅仅单纯是夜间的经营行为,得全盘考虑到书店的整体发展。李莉说,作为一家国企,新华书店开展24小时营业试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然,不过,她更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就拿花市书店来说,目前的收入主要还是靠零售,她希望政府能让政策适当倾斜,周边辖区的企事业单位能更多地来花市书店采购书目。有了政府的支持,就能更好地平衡夜间成本,企业才能更有动力去发展“夜间经济”。

文/本报记者蒋若静

责任编辑:张申

相关阅读:
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今日召开 优质生物企业集聚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