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加快智能时代教育变革创新

原标题:加快智能时代教育变革创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袁勇

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5月18日在北京闭幕,并通过成果文件《北京共识》。《北京共识》提出,各国要制定相应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和学习系统性融合,并倡议要支持对与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关的前沿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的有效战略和实践,以期在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构建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国际共同体。

大会3天会期里,与会代表就人工智能与教育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实现深度融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走访了解了北京十一学校、清华大学等学校的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情况。

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介绍,为适应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形势,近年来我国进行了相关规划布局。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高等教育领域推动落实人工智能发展。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

在政策指引下,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始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探索。北京市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宇辉介绍,“北京的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发展,注重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文性。注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建立人机协同的教学方式、学习环境、评估监测、教师教育和教育治理体系”。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学习1.0”转向“学习2.0”。“在观念上,‘学习2.0’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在环境上,‘学习2.0’将不再单纯依赖传统教室,而是注重课堂学习、校内实践、社会实习、全球交流;在方法上,‘学习2.0’将更加强调自主学习、在线学习和深度学习。”吴朝晖说。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北京十一学校、清华大学等学校。代表们表示,这些学校在利用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开放、创新、个性化的教育方面成效初显。

北京十一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学校分析研究了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认识到“编程就是人机之间对话的语言”。因此,学校的课程体系顺应趋势不断迭代,期望助力学生成长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领军人才,而不仅仅是技术产品的使用者。学校搭建了智慧校园平台,构建了自动化排课、阅卷和诊断系统,在学生的优势识别、潜能发现和规划引导方面起到了精准、提效的作用。与此同时,学校构建起从通识教育活动,到常规信息技术课程,再到高端课程项目研究的融合性课程体系。

大数据分析在清华大学的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活跃度趋势、得分分布、观看视频情况等内容形成的大数据,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后,可以提供给老师,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与会代表表示,为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创造一个“向善”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给学生提供公平、开放、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各国还应当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刘宇辉认为,人工智能发展在为人类发展提供无限可能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我们愿意通过举办国际论坛、联合组织开展重大项目研究等形式,全方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主动融入人工智能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攻关人工智能领域重大问题。”刘宇辉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布贾办事处主任伊道·雅沃表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教育不平等。对此,各国需要加强对话与合作,为打造全球普惠性人工智能教育体系而努力。

相关阅读:
“科学”号起航探秘世界最深海沟 今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部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