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原标题: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设计遍布世界各地,被誉为“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

也许你不知道他是谁,但你一定听说过他的作品,每一幢建筑都当之无愧地成为当地的地标:

巴黎卢浮宫,拿破仑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北京西山,香山饭店——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香港中环,中银大厦——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江苏苏州,苏州博物馆——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台湾台中,路思义教堂——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美国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美国华盛顿,国家艺廊东厢——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美国克利夫兰,摇滚名人堂与博物馆——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日本滋贺县,美秀美术馆——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德国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这位“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在世界各地留下无与伦比的作品,让世界人见识了华人的才华。

我们熟知的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就出自贝聿铭之口。

如今大师已去,那些建筑以及他和建筑的故事,却永远留给了我们。

狮子林:设计精神的“中国原点”

狮子林,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1918年为贝聿铭的叔祖父“颜料大王”贝润生购得。

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东。10岁那年,贝聿铭随父亲工作调动搬到上海。中学的每年暑假,贝聿铭都会去苏州的祖父家。

他祖父与叔祖关系甚密,贝聿铭也得以在狮子林里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

年轻的贝聿铭在狮子林

年轻的贝聿铭在狮子林

在他青年时期,他已经“逐渐感受到并珍惜生活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他说:

“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们以诚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而穿梭在狮子林、西花桥巷,假山中的山洞、池塘、石桥、瀑布,这些传统中国文化的印迹,更让他意识到,建筑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

有人说,苏州是他设计精神的“中国原点”。

狮子林

狮子林

后来,受过多年西方教育的贝聿铭,仍旧自认为:

“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国际饭店:

“他的高度让我想做设计师”

上海,是贝聿铭建筑梦开始的地方。

在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贝聿铭接触到了新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我从上海,略微看到了我在苏州未曾见过的未来或是未来的开始”。

这里绕不开,当时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国际饭店。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当时,每天中午放学,贝聿铭就会乘电车到“大光明”,碰上新片上映就躲进电影院看电影,没有新片就坐在梧桐树下。他着迷于它的24层楼高和二百多个房间的庞大体量,甚至回到家还像模像样地画了一份建筑图纸。

贝聿铭日后坦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高度,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地吸引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他的建筑梦在中国发芽生根。

1935年,打算系统学习建筑,日后用丰富的知识来建设祖国的贝聿铭,登上了远赴美国的柯立芝总统号邮船。

肯尼迪图书馆:因地制宜的改革精神

从宾夕法尼亚大学转学到麻省理工,再到哈佛大学建筑系硕士毕业,贝聿铭留在了美国。

因为当时建筑设计是西方人的天下,他求职屡屡受挫,直到被一家慧眼识珠的建筑公司看中,贝聿铭才得以在美国建筑界崭露头角。

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人们决定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来纪念他。相比参与竞争的颇负盛名的建筑师,贝聿铭还是无名小辈。

关于这次竞争,当地媒体称:初选入围的几位建筑师,在会见肯尼迪夫人时,多少都阐释了他们想要怎么设计。

轮到贝聿铭,他却说,在没有勘察地点以前,自己没法给出任何概念或意见。

肯尼迪遗孀杰奎琳和贝聿铭

肯尼迪遗孀杰奎琳和贝聿铭

有人猜测,或许正是贝聿铭流露出的场地、环境应是建筑先决条件的设计理念,打动了肯尼迪夫人。

她大胆选择47岁的贝聿铭担纲设计,和肯尼迪同年的贝聿铭,一位有改革精神的年轻绅士,正如其亡夫给予世人的印象。

肯尼迪夫人说:“他并不是最时髦,最出名的建筑师……他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成长起来的。”

最终,贝聿铭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倚海矗立。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这是一座黑白分明的现代化建筑,一些空间低于地面,使建筑中最动情的因素留于地表——这个项目在哗然舆论中成功。

也正是这座建筑打开了他职业生涯的成功之门,随后不久,他设计了美国国家艺廊东厢,并被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一眼相中,力排众议邀请他设计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香山饭店:拒绝留下“美式现代化”

1978年,封闭已久的中国几经能够感受到春的气息。

贝聿铭第二次受邀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他被邀请到访北京,却拒绝了在故宫附近设计一幢“现代化建筑样板”的高层旅馆的邀请,并影响了故宫周边的高度限制政策出台。

贝聿铭后来回忆说,“我说不行,不敢做。做了以后,将来人要骂我”。

他介绍,那次之后,清华大学的吴良镛先生就提议建筑高度应像一条线,从故宫向外慢慢增高,因为里面都是文物,进了故宫看见高楼都围住你,故宫就破坏了。大家都同意。

至此,已经两次被邀请在紫禁城周围留下美国式现代化印记的他,最终只选择在北京郊外的香山设计了一座低层的旅游宾馆,被命名为香山饭店。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当时中国的建筑风格要么全盘西化,要么盲目仿古,他希望用自己的作品作为催化剂,帮助祖国从苏联模版里挣脱出,觅得一种既现代又不失中国特点的建筑风格。

然而,国内因为饭店没有加入现代元素而颇感失望,觉得它“太中国”;而西方在当时并不了解中国传统元素,认为它是后现代风格,觉得它“太西方”。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虽然伴随争议,但贝聿铭从遥远山区运来石材点缀饭店的庭院,同时不遗余力地保留住的自然美景和园中古树,重建的曲水流觞一直保存了下来。

如今,香山饭店已成为中国近年来众多庭院式酒店的原型。

苏州博物馆:最亲爱的小女儿

2002年,85岁高龄的贝聿铭应邀回到苏州,早在1990年就宣布退休的他,接手了他晚年“最大的挑战”——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

苏州博物馆的选址,紧邻拙政园,规划上有诸多限制,可以说是贝聿铭所有的作品中,规模最小的一个。

他将自己晚年这一力作视作“最亲爱的小女儿”。对他来说,建造的过程就是一条虔诚的归乡路。

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工地上

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工地上

在苏州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大池塘。

“水是非常重要的。”贝聿铭说,“中式园林包括三个主要元素——水、石和植物。人们习惯在园林里闲庭信步,流连忘返。小孩子可以在里面探险玩耍,我就很喜欢在园子里玩捉迷藏。作为博物馆,我不想让人们游荡在园外,我想把他们留在园中。”

他为世人打造出一座恬淡的苏州博物馆,灰白色、带有姑苏轻软气质,它朴素却很美,有世外桃源的空灵,又有人间烟火的温度。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古城苏州,贝氏家族已经在此绵亘生息600多年。

尽管,贝聿铭在苏州生活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3个月,但他认定自己是苏州人。他说:

“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设计苏州博物馆给我一次机会去了解我的老家”。

人们想起他年轻时在哈佛大学时的毕业设计作品,是哈佛史上最重要的毕业设计之一:一座精致的木质模型,两层,点缀几个凉亭,溪水淙淙流过茶园……竟与苏州博物馆这个“最亲爱的小女儿”有些神似:

既坚持传统,又不放弃进步的观念。

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国性 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

“最美的建筑

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

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致敬这位根在中国的

华人建筑大师

一路走好!

相关阅读:
成立仅一年多瑞幸咖啡在纳斯达克上市,高速扩张仍将继续 北京市5月17日23时10分继续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