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留在湘西大山的孩子们 上学为什么都光着脚不穿鞋?

原标题:留在湘西大山的孩子们上学为什么都光着脚不穿鞋?

“这些偏远山村的孩子们,缺乏物质方面的帮助,也缺乏和外部的沟通,更缺乏精神层面的关爱,尤其是留守儿童,更是如此。”在5月10日下午结束的“向荣湘西乡村学校公益行”中,向荣公益基金发起人刘圣说。此次公益行由向荣公益基金会发起,邀请了过去一年中,多位为湘西乡村教育提供过帮助的捐助者,探访和考察真实的湘西山村小学。

留在湘西大山的孩子们 上学为什么都光着脚不穿鞋?

凤凰县泡水乡音小学,孩子们在操场活动。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泡在水里的小学

公益行的第一站是凤凰县泡水村泡水乡音小学,泡水村地势低洼,每到雨季,积水难以排出,整个村子就像泡在水里,因此得名泡水村。泡水小学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年久失修,已经非常破烂了。2004年,一位华侨捐助1万美元,地方政府投入12万人民币,重新选址,建了新的小学,并改名为“泡水乡音小学”。

学校建成后,配套设施一直不足,没有操场、球场,缺乏体育、音乐等教学器材,甚至没有为孩子们复印试卷的复印机,就连校门也是将就的。去年,向荣公益基金会帮助募集了操场和校门建设的资金,以及乒乓球台、复印机、电脑等设备。

留在湘西大山的孩子们 上学为什么都光着脚不穿鞋?

泡水乡音小学地势很低,校门还在建设中。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5月9日清晨,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在泡水小学看到,原本简陋的校门已经拆除,新的校门还没建起来。学校的地势仍旧很低,要从公路旁边下一个斜坡,才能到学校里。

操场刚刚做好平整,还没有硬化、一所新的冲水厕所正在建设之中,学校老师告诉记者,此前一直用的是旱厕,因为孩子多,并不适合使用,这次是有人捐建,才得以改成冲水厕所。学校院子里的一角,两张新的乒乓球桌放在那里,几个孩子在那里打球,这也是院子里唯一的体育器材。

三拱桥的午饭

上午10点多,位于凤凰县三拱桥乡的三拱桥完小,课间操的铃声响起,学生们从教室里出来,在操场上列队。这里的课间操并不是广播体操,而是苗族武术。伴随着《中国功夫》等和武术相关的音乐,全校600多孩子在操场里翩翩起“武”。

三拱桥完小有一支颇负盛名的女子足球队,球队刚成立3年,在凤凰县全县的小学生足球赛中拿过两次第4名、一次第5名,每回都能得奖。

“9号是队长,6号个子小,但很灵活,速度很快,是队里的主力。”球队课间活动时,体育老师刘海军告诉记者。小个子的6号叫龙艳梅,是球队里少数几个五年级的学生,其他大部分都是在6年级选拔的。

“其实,球队也不是经常训练,学生还是以课业为重。就是比赛前集训一下。”刘老师说,“这里的女孩子普遍比男孩子厉害,因为女孩子在家里干活儿更多,所以体力、耐力、冲劲等都很好。就像龙艳梅,不仅足球踢得好,还是一位田径高手,拿过县里比赛的第3名。”

留在湘西大山的孩子们 上学为什么都光着脚不穿鞋?

三拱桥完小的孩子们把饭菜拿到教室吃。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中午时分,第四节课结束,食堂的师傅已经给各个班级分好了饭,因为食堂很小,只有一二年级的孩子在食堂吃饭,三到六年级的学生,每个班会派出几位代表,把饭菜提到教室,全班同学在教室用餐。五六年级的学生,两个人可以提着一桶米饭飞奔,三四年级的有些费劲,但也使劲儿想走得快一点儿。

不穿鞋的孩子们

在学校里,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发现许多孩子都不穿鞋,光着脚上课,光着脚打饭,光着脚在操场里玩游戏。

留在湘西大山的孩子们 上学为什么都光着脚不穿鞋?

很多孩子都不喜欢穿鞋。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孩子们为什么不穿鞋?一位女性老师告诉记者,有一部分孩子住校,到周三、周四时,鞋已经脏了,也臭了,有的孩子就不愿意穿。另一位男性老师也表示,不少农村的孩子都习惯光着脚,这样舒服,有时候在家也光着脚,“在我们这边很正常”,他说。

留在湘西大山的孩子们 上学为什么都光着脚不穿鞋?

很多孩子吃饭的时候也光着脚。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一位长期帮助乡村小学的社工告诉记者,“到夏天了,也有一些留守的孩子,家里人还没来得及准备凉鞋,之前的鞋嫌热,不愿意穿。”

唯一留下的大学生

吉首市马颈坳团结小学是一所片区完全小学,六个年级一共有160多人,12个老师,每个人都身兼数职。

留在湘西大山的孩子们 上学为什么都光着脚不穿鞋?

彭丹是近几年团结小学唯一留下来的年轻教师。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1988年出生的彭丹,是近几年来唯一留在这所学校的年轻教师。2011年,彭丹毕业于吉首大学英语师范专业,在当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被录取,随后分到马颈坳团结小学。彭丹出生在吉首市,上学、生活都在城市,“来马颈坳之前,一直都对农村没什么概念。但来了以后,真的喜欢上了这里的孩子”。

8年中,马颈坳前后分来了好几批年轻的教师,但几乎都待不长,大多数一两年之后就会找机会调到城里,唯有彭丹一直留在这里。每天早晨,她开车从市区的家里到马颈坳,下午放学后再开车回家。如今,彭丹一个人带三至六年级四个班的英语,有时候还要兼任音乐、体育老师。彭丹介绍说,这里的孩子和城里不一样,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特别需要老师的关爱。在城里,老师可能只管成绩就可以了,但这里不行,很多孩子长期没有父母陪伴,只和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而且有些照顾不止一个孩子,最多的能同时照顾四五个孩子,哪儿能照顾到孩子的心理问题呢?

在村里教书8年,彭丹不太想回去了,“这里其实挺好,而且了解这些孩子之后,真的觉得离不开了”。

长大后,我想成为你

探访马颈坳团结小学时,正好有一位彭丹的学生来看她。学生叫石梦芹,她就是团结村的孩子,在马颈坳团结小学上学时,成绩一直非常好,后来考入吉首一中。去年初中毕业时,成绩同年级名列前茅,但她没有考高中,而是选择了师范。

留在湘西大山的孩子们 上学为什么都光着脚不穿鞋?

石梦芹回校看彭丹老师。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当时她们班上有3个成绩非常好的女孩子,就她一个人考了师范。”彭丹说。石梦芹考的是定向培养的师范专业,录取时就要签约,毕业后到约定的学校教书,一般都是偏远乡村的学校。

“想当老师,去偏远乡村也没问题,我自己就是偏远乡村的,没什么苦不苦的。”石梦芹说。石梦芹看起来还是一个小孩子,实际上,如果不考师范而考高中,她确实只是一个高一的孩子。但说起话来,却一点儿也不像个孩子,“我觉得教书挺有意思的,而且还可以帮助这里的孩子们”。

放学后,他们穿越田野走回家

留在湘西大山的孩子们 上学为什么都光着脚不穿鞋?

前卫小学放学了。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5月10日中午12点40,龙山县召市镇前卫小学的学生们下课了,因为是周五,所以这一天中午下课晚一点儿,下午就没课了,孩子们吃完午饭,就放学回家了。和三拱桥完小一样,这里的孩子们,也会把饭菜提到教室里吃。一阵往来打饭的奔跑之后,校园里再一次安静下来。

留在湘西大山的孩子们 上学为什么都光着脚不穿鞋?

前卫小学的孩子们大多走路回家。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前卫小学260多个学生,来自附近5、6个村子,除了特别小的孩子,很少有家人来接送。孩子们每天自己走路上学,走路回家。最远的,要走一个多小时。

校门打开时,只有寥寥几个接孩子的家长。剩下的大多数孩子们,三五成群地穿过田野和丘陵走路回家,学校不允许他们骑自行车,怕出危险,家长也不放心还在小学的孩子骑车。

这里的孩子大多也是留守儿童,很长时间里,他们都被隔离在现代文明之外,和城市的同龄人,几乎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乡村的孩子们,和外部的沟通太少了”,向荣公益基金发起人刘圣说。他们打算今年暑假在湘西组织一次夏令营,在北京等大城市里招募年轻的志愿者,让城市里的志愿者和乡村的孩子们联营,“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沟通城乡的桥梁吧,让乡村的孩子和城市里的志愿者,体验彼此的生活”,刘圣说。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影王巍

编辑张树婧校对柳宝庆

粮油也可“高端定制”了 “馍”力四射:中国花馍艺术节展现民间艺术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