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探寻濒危水松

原标题:探寻濒危水松

探寻濒危水松

王瑞江带领本报读者探寻水松。五一期间,通过广州日报“人物在线”微信和客户端“人物”频道报名集结成的“寻松队”出发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瑞江教授向“寻松队”队员们介绍,水松属植物从早白垩纪至古近世期间繁盛于北半球,在古植物学和第四纪冰川气候等方面具有极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因此,现存的水松成了著名的“活化石”植物。1999年,水松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I级保护植物。2004年,《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易危种。

三年来,王瑞江对广东省的植物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带着团队对全省的6000多种植物进行普查筛选,有533种植物属于受威胁种类。经过长时间观察和统计,他发现,目前广州市水松古树仅剩下13株,而且野生居群越来越少,“基本上都是1株或不超过4株长在一起”。就在去年,广州第二大水松(胸径达94cm)也未能存活下来。甚至有研究人员预测,百年之内,水松面临灭绝。然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广州的水松还是另外一番场景,王瑞江说当年水松繁盛于华南地区,“在侯宽昭先生于1956年主编出版的《广州植物志》,在描述水松的分布状况时写道:广州近郊珠江沿岸的田畔、池边和小涌边时见之。”

读者期待更多有益的活动

参加活动的人群不时发出惋惜之声。队友伍静然感慨,希望这么珍贵的水松,将来不是只出现在书本上和标本里。队友梁丽娟同感,“希望水松能健康延续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仍能看到它们,而不是触摸标本。”

王瑞江带着“寻松队”先来到从化南星村参观了他们培育和培植的2000多株水松。王瑞江“抚摸”着这些水松说,由于气候等原因,这一批水松发育得并不尽人意。之后,队友们又随他来到石门森林公园栽种的另外一批从外地苗圃“搬”过来的健康水松。就在寻松活动的前几天,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他亲自前往现场“踩点”,同时也仔细对每一株水松进行了“体检”。他希望通过这次对极危植物水松的实地探寻,让更多的人关心生物多样性发展,共建美好家园。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安娜

相关阅读:
日播200亩 “飞耕农”走俏 退款!法院判赠予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