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未来15年在中国作大部署”,巴菲特何以看好中国市场
▲巴菲特少年时靠送报疯狂挣钱,今联合苹果推出“扔报纸”游戏。视频/新京报我们视频
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六,沃伦•巴菲特都会吸引全世界投资者的目光。这一幕已经持续53年了。
5月4日,第54届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再度召开。投资界的两位传奇人物89岁的沃伦•巴菲特和95岁的查理•芒格,在现场与3万投资者面对面Q&A,其中就有比尔•盖茨和库克。
和去年一样,在将近6小时的问答环节里,巴菲特和芒格多次回答了中国投资者的问题。内容涉及如5G、科技股的护城河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次问答,是当有人问及巴菲特如何看待中国金融业的扩大开放时,巴菲特和芒格所给的答复。
巴菲特说:“中国是个大市场,我们喜欢大市场。在没有新的扩大开放政策时,我们就已经在接触中国了。伯克希尔已经在中国做了很多,但是没有做足。未来15年,也许会作出一些大部署。”
芒格也表示:“我们曾在中国买了些东西,我估计我们会买更多。”
巴菲特为什么会放言“未来15年在中国作大部署”?
众所周知,巴菲特和芒格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价值投资者,二人的理念许多时候都略显保守。就在这次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还坚持认为跑不赢标普500指数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芒格也认为伯克希尔用不着努力寻找交易机会。
相较于伯克希尔的传统投资哲学,要在中国作更大部署的表态,似乎显得比较“激进”。
为什么巴菲特谈到中国金融市场时会如此信心满满?
巴菲特在这次股东大会上就价值投资所做的一番解释,或许能提供答案。
▲巴菲特。图/视觉中国
巴菲特表示,价值投资不仅要看市盈率是否低,更要看其他综合指标,包括投资者是否理解投资业务、未来的发展潜力、市场份额、有形资产、竞争态势等。这些话许多投资者耳熟能详,觉得没什么了不起,但假如投资标的不是公司,而是中国金融市场这样的大场景,就会生发出很多含义。
与投资公司一样,像巴菲特这样谨慎的价值投资者面对中国金融业这个大市场,也会考察综合指标:投资目标是否被低估,金融业开放程度,发展潜力、治理环境等。显然,近来中国金融业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都可以打高分。
比如,瑞士银行对瑞银证券的持股比例已提升至51%,实现了绝对控股;标普公司获准进入信用评级市场当“鲇鱼”;运通公司合资筹备银行卡清算机构的申请已经审查通过;安联(中国)保险获准筹建。
这些都表明外资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在中国对应行业的占比已能够突破先前的限制。此外,中国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跨境投融资的对外开放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基于中国金融业的体量和过去的风控要求,整体来看,对外开放的空间还很大。这个大市场,巴菲特当然喜欢,他再保守,恐怕也都坐不住了。所以,未来15年在中国作大部署,“多买一些东西”,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中国金融业开放,不能止于“非禁即入”
当然,一些中国投资者难免担心,金融市场的开放会不会只有利于境外投资者?巴菲特们会不会在中国市场卷了钱就走人?
这种担心不全是杞人之忧,也提醒我们要认真思考:中国金融业的开放需要做好什么。
金融业的开放,不能仅限于准入制度的开放,停留在“非禁即入”这一步,还需要积极探索推进各个市场规则的优化。就拿股票市场来说,虽然监管制度在不断改进,但仍有乱象依旧存在。
会计造假、商誉爆雷、财报说谎、虚增利润、套路减持之类,又比如该退市不退市等现象。该管的管不住,不仅害了普通投资者,也催生了股票市场的投机氛围。难怪有投资者开玩笑说,要是巴菲特在二级市场玩,恐怕也玩不转。
踩线者不能承受违法成本,融资者和投资者相对平等,市场的安全边际才能高,才能长期保持繁荣。
作为一个标杆性人物,巴菲特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兴趣,已经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金融业开放的成效。
未来,强化内部治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资者和境内投资者共同参与到市场中来,让金融市场实现良性循环并反哺实体经济。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狄宣亚校对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