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万游客小长假期间领略“餐桌上的文化之旅”
“五一”假期,正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食为天——餐桌上的文化之旅”等展览迎来了5万游客。此次展览以122件(套)文物精品和丰富的图文资料,勾勒出中华饮食的源远流长。作为“成都熊猫国际美食节——亚洲美食嘉年华”配套展览之一,将持续至6月9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民以食为天,人类的文明史首先是人类饮食文化的发展史。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再到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人类对自然力的控制和运用带来了文化的发展。至新石器时代,中国“南粟北稻”的农业格局开始形成,并由此奠定了之后几年中国饮食习俗的基础。夏商周时期,反映社会等级的礼制趋于完备,而饮食礼仪则是礼制中最核心的内容,乃至于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饮食观”仍是诸子百家的争论焦点。
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南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塑造了农业起源的不同模式:粟类旱地作物栽培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由此形成了“南稻北粟”的饮食格局。而地处中国西南的成都平原同时受到南北两种农业传统的影响,先秦时体现出粟稻并行的农业面貌。
“礼之初,始诸饮食”,食礼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宴饮活动是礼仪活动的核心内容。商周时期是中国礼仪制度的发展高峰,商人重酒器,周人在继承商代礼器制度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和完善,形成了以食器、酒器和水器为主的青铜礼器组合,尤重食器,多用于祭祀、丧葬、征伐、宴享等礼仪活动。它们在数量、种类和组合上的差异是身份贵贱、等级高低的标志。
在此次展览上,营盘山遗址、金沙遗址等处出土的成都平原早期农作物;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各种食器,让观众一窥成都平原饮食之源。
另据悉,“五一”小长假期间,近4万观众走进了四川博物院。(记者汪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