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检修过10万台次火车头写了上百本“故障手册”
林盛
林盛林盛是广州机务段检修车间制动组工长,从事火车维修已经32年。在很多工友眼中,林盛是“大神”级人物。与“铁疙瘩”打了30多年交道,每天在火车底下钻进钻出,林盛也逐渐摸清了火车头的“脾性”。一些常见的机车故障,他看几眼,敲击几下听听声音,就能判断出故障所在。51岁的他用一颗匠心逐步实现了自己的“大国工匠”梦。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通讯员陶蔚、李旭凯
因为常年在露天检修机车,在烈日下暴晒,林盛的皮肤黝黑。“干我们这行的,皮肤要想白是不可能的,就算擦防晒霜都没用。”林盛笑着说。
32年积累上百本“故障手册”
广州机务段是广铁集团下属的重点运输大段。踏进辅修库大门,一股油污味便扑面而来,随之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台火车头静静地停放在修理台上。车头内、车顶上、车底下都有检修人员忙碌的身影。
林盛坦言,走进机务段就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因为火车维修无小事,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事关火车运行安全和旅客安全,也承载着众多家庭的团圆梦。在机车维修行业,有句内行话叫做“火车是修出来的”,即便是性能再好的火车,要保持长久平稳运行,离不开维修工的保养维修。
“虽然我干了30多年,但还是越干越小心,越干越谨慎,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修了足够多的火车,就能万事周全。实际上,直到现在,像我这样的老师傅还是经常遇到新问题,新故障。”林盛有一个习惯,就是随身带个小本,把每次修理的经验都记下来。30多年下来,这样的“故障手册”,他已经积累了上百本。
林盛说,不让一台火车头“带病”上路,这是所有检修工人的目标,因为一个漏检都可能会出安全问题。“列车跑一趟至少数百公里,多则数千公里,为列车把脉诊疗,就得靠我们了。”林盛说,检车员就是不穿白大褂的“火车”医生,承担着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使命。
林盛所在的制动组主要是检修制动机阀类和总管路。通常,他需要按照配件的位置一路检查过来:从车底,车内、车身到车顶,小至喇叭、信号灯,大至内燃机、制动机等。但他一个都不敢疏忽:“比如,很多内燃机车使用时间比较久,管路中有铁渣,挂在管路的管壁上,风一吹,就被吹到制动机上,容易造成阀口漏风,就会出现制动机不保压,刹车失灵、不稳的问题。”
因此,一个检修程序走过,起码要花去林盛3个钟头以上的时间。每次钻进车内3个小时,林盛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手边的一瓶两升矿泉水,他咕咚咕咚一口气就喝完了。
排故障就像做手术
从事火车维修32年,林盛维修的机车也从之前的内燃机车到现在的电力机车,再到更加智能的和谐号动车。“很多机车从70年代用到现在都已经老掉牙了,检修起来比电力机车难度要大一些,工作量非常大。管路、车皮、机车设备都老化受损,送到维修车间,上面全部都是灰尘,都要戴着口罩才行。”
林盛说,火车维修分为小辅修、中修和大修。小辅修看故障难易程度来定,有时候半个月都找不到故障在哪里,快的话几个小时就行了;内燃机车一个修程大概3个月;电力机车一个修程大概一个月,行程约3万公里。
32年间,林盛已经记不清自己究竟排查出多少火车的重大故障。他坦言,作为一名维修火车的老师傅,每次遇到新的机车故障,他都格外兴奋。“就好像遇到一道数学难题,特别想解出这道难题,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
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几年前有一台“韶8”机车报故障:进风缸比定压高出了20千帕(定压一般为600千帕)。机车被送到检修车间进行检查时,却无论如何都查不出问题,而一旦上路,两三天后却又重新出现这个故障。
“进风缸比定压高,制动力就会不够,刹不住车,那是非常危险的。”林盛想办法更换了调压阀,依然没能解决这个故障。这让林盛百思不得其解,也激发了他的斗志。“我当时下定决心,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就不睡觉。”林盛回忆说。为了让自己保持专注力,一整晚,他都是一边思考,一边抽烟提神。
为了探测机车哪里出了问题,他把总风开关关掉,然后观察其他仪表的气压是否有变化。一个钟头后,与进风缸相邻的一个仪表气压发生了变化。“原来是进风缸的气压蹿了过去。本来两条管是单独的,没想到居然会互相蹿风。我修火车几十年,也没遇到过这个问题。”后来换了一个总风表,这个问题才算解决。这时,已经过去一整天和一个通宵。同事们笑着说:“他比中了500万还要高兴。”
但在林盛看来,自己手中的锤子、扳手,就好像医生手中的手术刀。林盛说,每排除一次重大故障,他就感到格外有快感,就像医生做完一台大手术一样。
保障了十万台次机车的安全
火车制动故障位列火车检修三大“惯性故障”之首,占火车检修典型故障反馈率的90%以上。一台东风机车长21米,车内有贯穿车体的大小电气线路约五百根,线路的全长约10多公里,有上千个线路节点,他需要一一检查线路节点是否松动。每天,光拧螺帽他就要拧几百次。
“机车检修就是干着鸡蛋里挑骨头的事情。”林盛说。2007年1月9日,林盛发现新领取的DK-1型制动机小闸的柱塞“O”形圈存在0.01毫米的直径差。他立即向上级报告了这个问题,经过多方协调,最后厂家及时改进,避免了因为原材料配件的质量问题而影响到行车安全。
2008年4月20日,一列东风机车在起机过程中,左风泵停止打风后一分钟,安全气阀开始漏气。经过他检查后发现,风阀出现故障。更换风阀后,故障才消除。 2018年8月2日晚上,他发现一列SS9-101机车均衡风缸漏风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仔细检查,及时排除了一起隐蔽的质量隐患。仅2010年一年,林盛就先后发现了17起可能引起机车事故的质量隐患。他所在的制动组也成为广铁集团标准化班组。他本人也多次获得铁路总公司模范党员、春运先进个人等荣誉。
从业32年来,林盛检查过10多种机型累计不下10万台次机车的火车头,制动组的故障从未从他眼皮底下“溜走”,他被同事们称为“最强挑刺眼”。在平时的生活中,林盛还是一个技术创新能手,他先后有9项技术攻关项目先后获得国家各级成果奖。
记者手记:
他是工友眼中的“定海神针”
工作30多年,对于在盛夏时节奋战在60℃的高温中“蒸桑拿”,或者春运期间连续72小时通宵达旦修火车这样的场景,他早已习以为常。30多年与“铁疙瘩”打交道,林盛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很多机车制动故障,他只需看一眼,或者拿着扳手敲打敲打几个阀门,就知道故障出在哪里。
在很多工友眼里,林盛就是不折不扣的“大神”。一位工友说:“不管机车遇到什么故障,有他在,我们心里就有底,不害怕。他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
林盛和班组成员一个月要完成保8台、抢9台机车中修任务。也就是每2.5天就要把一台机车上面几万个配件、线路全部检修好。重修意味着除了外壳,所有的配件都要拆卸下来维修,试验后发现没问题再装上去测试,所以林盛常年都处在赶进度的状态。
“春运忙完后搞春季整治,春整过后是暑运,暑运过后是秋季整治,秋整过后就是春运。我们只有旺季,没有淡季,一年到头你都别想闲下来。有时还会有临修和抢修任务派下来,尤其是每年的春运、暑运和台风季节,基本上都是每周7天连轴转。”
他记得有好几年除夕夜,机车车灯照射着湿冷的天空,机务段附近的村庄有人放烟花。而在检修车间,只有内燃机车的轰鸣声和锤子与铁轨的撞击声。那时,他拎着工具包,蜷缩在只有1米宽、1米高的坑道内,用手电筒查看阀门是否松动。而那时,是他最想家的时候。
林盛说,现在维修机车比20年前检修难度更加大了。“现在的火车构造越来越复杂,车上的智能化设备越来越多,技术含量很高,维修方法不能用‘老配方’,我们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不断更新。”即便是工作了32年的他,也始终保持着饥饿感。
“我愿意把这辈子都奉献给机车维修事业。”林盛说。(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