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借势文旅融合冰雪演艺“添彩儿”
近年来,我省冰雪旅游持续升温,特别是去年,冰雪旅游在少雪的冬季仍然奏响了精彩华章,据移动公司大数据统计,去年冬季全省共接待省外游客2044万余人次。放眼全国,文化娱乐场所、产品和服务正逐渐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新品类。当文化旅游消费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增长新亮点,我省冰雪演艺产品和服务能否跟上由此带来的文化消费升级?
聚力文旅融合打造冰雪演艺旗舰
2019年春节期间,哈尔滨大剧院的舞台变身“冰场”,在美轮美奂的LED大屏背景下,省杂技团40多位冰上杂技演员为中外游客奉上了情境冰秀《遇见·哈尔滨》,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每晚七八成的上座率,演出不但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还被央视新闻频道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省杂技团团长薛金升说:“我们从2013年就开始做冬夏两季的冰雪文化旅游演出季,到现在已坚持了6年。今年与哈尔滨大剧院合作的《遇见·哈尔滨》,让我们驻场演出的品位和层次都有了显著提升。从市场层面看,观众的喜爱程度和热情度还是很高的,演出中掌声不断,这也激励我们更加专注地去打造我省冰雪文化旅游演艺的旗舰产品。”
近期在哈尔滨举办的“中国冰雪文化旅游演艺创新交流研讨会”上,国内知名杂技界专家对《遇见·哈尔滨》给予了肯定,认为该演出有望成为我省冰雪文化旅游演艺的代表作,同时也为中国冰雪文化旅游演艺的创新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杂技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王仁刚说,打造冰雪旅游演艺产品,黑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面。特别是当国内许多杂技团把目光聚焦在国外演出市场和国际比赛拿奖时,黑龙江省杂技团能够沉下心来,扎扎实实打造本土文旅演艺产品,捧出《遇见·哈尔滨》这个成熟且符合观众期待的产品,难能可贵。从“秀”的角度讲,河南有“水秀”,内蒙古应该叫“马秀”,到了上海有“时装秀”等等,黑龙江把重点放在打造“冰秀”上,这个思路是对的,近几年黑龙江冰雪旅游持续升温,确实需要与之匹配的冰雪演艺旗舰。
让演出成为“流动”的视觉盛宴
我省率先发展的冰上杂技是一个创新的艺术品种,它集杂技、舞蹈、花样滑冰为一体,改变了人们熟悉的传统杂技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完成高难度动作这一表现形式。省杂技家协会主席关心民说,“我们最初做的冰上杂技是‘两层皮’,也就是‘演员穿着冰刀演杂技’,他们滑冰,然后停下来做表演,一直没有解决流动和平衡的完美结合。如今,经过多年探索,我省的冰上杂技已经尽可能地做到了让演员在滑动过程中进行杂技表演,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辽宁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董争臻说,《遇见·哈尔滨》让人看到冰上杂技特有的流动属性更强烈了,可以说,这是黑龙江冰上杂技走向成熟的标志。流动性是冰上杂技避开同质化、特别要突出的一个属性,移动的小蹦床、移动的翻腾技术、滑动中钻圈……如果冰上杂技能够突破这些技术,那么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黑龙江的冰雪演艺从头到尾都“动”起来,打造流动的视觉盛宴,那么在中国乃至国际的舞台上,都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经过六年的积极探索,省杂技团目前已创作了10部冰上杂技剧目,曾赴日本、葡萄牙、美国、蒙古等国参加演出和国际交流,在国内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湖南卫视春节晚会、全国冰雪季启动等一系列重要演出。特别是2017年央视春晚,冰上杂技在黑龙江分会场惊艳亮相,打响了知名度,而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的举办,无疑将成为冰上杂技发展的重要契机。
打造国际化产品讲好地域性故事
目前,黑龙江冰上杂技已经注册了“冰秀”品牌商标,得到14大类24项235种商标权。省杂技团还获得了国家特色发展重点项目、中国文学基金会奖励项目、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国家“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出口与投资重点项目、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十大品牌等各种项目支持及奖励。
沈阳杂技演艺集团董事长安宁在观看了《遇见·哈尔滨》后,建议说:“冰雪演艺不一定非要讲一个哈尔滨与俄罗斯相遇的故事,也可以侧重中国文化,挖掘地域文化,应该主打民族的、本土的东西。在推广上要走国际路线,比如制作宣传品、节目单甚至剧目名称等,一定要按国际化标准打造,因为冰秀想要走出去,必然要走国际化路线,但是要在讲中国故事的前提下,让它国际化。”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城市文化是城市演艺的命脉。上海杂技团团长俞亦纲说:“这么多年我的体会是,很多晚会在一个地方能做好,换一个地方却未必符合观众审美情趣。比如说哈尔滨红肠,我只有在哈尔滨吃才有感觉,味道才是对的,买回到上海吃,却没了兴致。为什么?因为缺少了吃红肠的文化氛围。因此,黑龙江“冰秀”需要思考:如果是本地驻场演出,如何做出哈尔滨和黑龙江的特点?如果是国内外巡回演出,那又该怎么做?这个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版本,游客来黑龙江看什么?我想还是要结合本土文化,讲好地域故事。”(作者:杨宁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