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贵州:“破”“立”并举足音铿锵
数据快闪
茶叶、辣椒、火龙果、薏仁、刺梨等种植规模居全国第1位
1625家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6%
在“破”“立”并举中迈向高质量发展,贵州砥砺奋进、步履坚实——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全省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千企引进”“千企改造”强力推进,推动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大数据战略行动深入实施,数字贵州建设成绩喜人;
……
革故鼎新,方能脱胎换骨。一系列务实举措,带来一次次新跃升,“黔货出山”风行天下、大数据产业风生水起、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成效加快显现……全省经济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产业结构更优、转型升级动能更足。
农业产业转型增长
“以前种玉米,一年下来每亩地也就600元左右,养不活人,也养不肥猪,今年不种玉米种蔬菜,收入翻了3倍左右。”习水县土城镇统一村村民刘福亮掰着手指算账:家里三亩地不种玉米改种蔬菜,年收入超过6000元。
2018年,我省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强调在转变思想观念上来一场革命,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上来一场革命,在转变作风上来一场革命,举全省之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业企业,培育造就一支庞大的创新力强的职业农民队伍,让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风行天下,让全省农民尽快富起来。
崇尚实干,狠抓落实——
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接、基层党建等“八要素”,全面掀起革命热潮。
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五步工作法”,让各项工作任务有章可循,落到实处。
实干出实绩。我省农村产业革命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785万亩,调增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经济作物667万亩。全省粮经作物种植比调整为35:65。规模生产基地由2017年的3016个增加到4208个。茶叶、辣椒、火龙果、薏仁、刺梨等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一位,蔬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七位,初步建成面向国内外市场,特别是珠三角市场的“菜篮子”基地。
2018年,产业革命带动农业增加值增长6.8%、增速居全国第1位,创近五年来最快增速,带动204万农户户均增收1.01万元。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坚定不移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向纵深发展。
我省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大数据与实体经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服务民生等深度融合取得新成绩。
——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千企改造”“万企融合”行动,打响“数字经济”攻坚战,推动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目前已有1625户实体经济企业正在实施融合改造,10124户企业正在上云。
——推进大数据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一方面,加快农村管理服务数字化进程。在500亩以上坝区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将458个农产品纳入追溯系统。建立“扶贫云”。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销售体系,推动“黔货出山”。全省共培育70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和23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成县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60余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10220个,电商让分散的农产品进入大市场变成现实,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
——推进大数据与服务民生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解决特殊性民生问题,如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支撑平台”,打通扶贫、教育等部门数据,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运用大数据解决普惠性民生问题,“医疗健康云”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公立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2018年全省远程医疗开展会诊服务23.6万例,成为“全国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中心建设及互联互通试点省”。
——推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从单纯的政府监管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打造了符合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电子政务发展的政务服务“贵州模式”。
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我省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主攻方向,推进“千企引进”“千企改造”,推动煤电烟酒等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持续多年的冬季电煤紧张状况得到极大缓解。
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成效加快显现。2017年,我省印发并试运行《贵州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实施方案》,实施近两年来,破解了能源运行大起大落影响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难题,释放出极大的制度改革红利。“企业利益共同化、全省利益最大化”格局加快形成。
窥斑见豹。在“破”与“立”上下功夫,我省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硕果累累——
“双千工程”带动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6%、提高3.7个百分点。1625家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
数字经济及其吸纳就业增速连续三年居全国第1位。贵阳被列为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旅游经济持续“井喷”。新经济、绿色经济、民营经济占比分别达到19%、40%和55%,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长15%。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6%。组建6户省属国有企业大集团。民间投资创近三年来最快增速。
同时,我省着力在“降”字上下功夫,多措并举降低用电成本、融资成本、税费成本、物流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为企业减负。2018年,我省共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逾500亿元。(记者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