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澳门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破解差异化

原标题:澳门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破解差异化

地处珠江西岸的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65万、土地面积32平方公里。作为一个人口占湾区1%、经济总量占湾区总量3%的小经济体,澳门如何才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小而美的独特存在?一段时间以来,这个话题引起了澳门各界人士热议。

优势突出 定位明确

“港澳最大优势就是‘一国两制’制度。因此,参与大湾区发展建设,应该思考和明确‘一国两制’最大优势的实质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未来大湾区发展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并作出应有的贡献。”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多次这样表示。

崔世安说,国家“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均在国家发展层面对澳门特别行政区予以明确定位,即“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又赋予澳门新的使命:第一,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第二,作为大湾区发展建设的四个“中心城市”之一,发挥“引擎”作用;第三,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中作为一个支撑点。这是国家对澳门的高度信任和期待,更是澳门宝贵的发展机遇。澳门必须抓住这个机会,积极主动、全力以赴地参与大湾区发展建设,要在国家新一轮发展中、改革中、新时代国家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中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而且还要务实地实现国家对澳门的定位,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化,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

破解“差异” 衔接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澳门最大的机遇,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视前所未有、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前所未有、澳门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前所未有。”澳门妇女联合总会会长贺定一说。澳门各界对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已成共识,但破解“差异”是首要问题。

崔世安表示,从总体环境来看,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良好,三地在合作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结构性以及操作性问题也十分复杂。其中,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坚持“一国”的前提下,协调平衡“两制”和“三个法域、三种税制”的差异。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制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对各种要素自由流动造成影响,推进大湾区建设,就是要化挑战为机遇,重点解决这些问题。澳门着重在规则衔接、制度创新等方面与大湾区兄弟城市共同探讨,以先行先试的创新合作,寻求实质性的突破。

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黄显辉针对湾区三个不同法域法律规则的衔接提出了建议。黄显辉认为,要加强粤港澳三地立法机关合作,出台关于三地人员、生产要素等自由流通和加强市场监督等方面的具体制度;要加强三地司法协作,完善解决民商事纠纷和法律冲突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建立法院民商事判决、调解、仲裁裁决三地互认执行机制。目前,内地和香港、澳门分别有两地互认民商事判决安排,应在大湾区制定一套机制,使民商事判决一地确认,其他两地立即生效;要健全法律资源共享机制。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澳门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柯岚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要从城市合作走向区域协同,打造区域协同、综合创新湾区,建设粤港澳创新共同体。同时,要从制造业跨地区合作走向社会民生融合的优质生活圈,实现社会政策有效衔接。在要素自由流通方面,建议由中央政府牵头,粤港澳三地共同协商,突破体制障碍,实现规则衔接,打造高水平区域合作平台。

融入湾区 从横琴始

2009年8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要逐步把横琴建设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横琴新区启动开发近10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从2.85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83.6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68.32%,对澳门合作成果丰硕。如何更好参与大湾区建设,横琴成为澳门先行先试切入点。

“要先把横琴这块离澳门最近的试验田播种好,取得经验。”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有礼表示,目前深化澳门与横琴互利合作的条件已经具备,完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便利大湾区内要素流通的政策可以在澳门和横琴先行先试。

“澳门与横琴新区应开展深度合作,就促进产业发展、通关便利等方面加强沟通和交流。”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何润生说,要积极构建澳门与横琴产业合作创新共同体,利用横琴已建成的基础设施支持澳门产业在横琴发展;要建设澳门与横琴社会民生共同体,逐步将澳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延伸到整个横琴,打造优质生活圈;要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科学评估横琴口岸需求,探索澳门车辆进入横琴不受限制政策,实行“一线管住、二线放开”,促进澳门与横琴之间各种要素自由流动。

何润生还表示,澳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与丝绸之路相关国家有着长久传统联系,澳门应利用这种优势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对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廉 丹)

相关阅读:
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的新头衔 “老炮儿”的怀旧博物馆,70后到90后的童年记忆